(三国玄亮同人)白帝春深_作者:艾草(18)

2018-02-15 艾草

  况且这么做于情于理都是行不通的,死谏也要看人。若是法正于矢石俱下时冲去阵前谏阻,至多使刘备心疼半日,仍会留着人在军中。但换成丞相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诸葛亮若这么做,便是最后安然无恙,也必惹得刘备大怒,只怕会立时遣人把丞相给送回成都。

  何况此时与东吴结下的切齿深仇,根本不是当初跟曹操争汉中可比。若是临阵二人意见相左,丞相绝对劝不住。

  朝堂上一时一片安静。马良与诸葛亮却不约而同在此时想念起法正来了。两人都将目光投向了那原本属于法正的位子。那里自从去年冬天以来,就一直空着。时至今日人根本不可能回来了,刘备也没有下令把坐席撤去。宫中侍卫明白刘备重情,思念法正。也都不提这件事。所以那时开始,大家每逢议事,看见那永远空着的位置,不免心下凄然。

  马谡却显然没有被说服,思前想后,还自要说些什么:“陛下…”

  马良回头看着自家幼弟,温声道:“幼常,孙权已派丞相兄长至前线。”

  马谡与兄长对望,一时无语,又看向诸葛亮。他二人与诸葛亮情同兄弟,皆知诸葛亮与兄长诸葛瑾手足情深,即便二人皆各事其主,忠心不二,可心中必然羡慕马家兄弟,能同事一主,朝夕相见。

  若有一日,诸葛兄弟不得已必须于两军阵前相见,便不会再念私情。但人非草木,这对亦是重情的诸葛亮来说,将会是何等煎熬,自不待言。马良知道昔日天下大乱,诸葛一家南迁避难,少时的诸葛亮曾仗剑以护长姐幼弟,抵挡流寇。而诸葛亮能击剑,皆是兄长诸葛瑾所教。此刻,怎忍将手中之剑指向兄长?

  方丧兄弟的刘备,自然更是能体会此中痛苦。

  马良看向刘备,心下暗叹。孙权明知诸葛亮在蜀,仍派诸葛瑾至前线。反观刘备,便做不到这一点。小人君子,高下立判。陛下以君子仁厚之心而与小人斗,胜算只怕…

  何况,孙权恐怕正是恐诸葛亮亲至前线,才安排诸葛瑾至前线布防。思及此,他不由觉背后一阵凉意直窜上来,坐立难安。犹豫再三,终于还是暗叹一声尊兄对不住,起身奏道:“若是此为孙权之计,意在阻丞相随军出征。陛下是否仍要让丞相守国?”

  刘备看着马良,温声道:“若朕令卿即刻持剑斩下幼常头颅,卿可愿意?”

  意料之中。

  马良暗自叹息,长揖道:“臣失言。”

  刘备起身,亲自离坐下来扶着他。马良望着自家君王眼中温严慈爱神色,便觉眼眶一热。刘备那一双眼睛会说话,这是大汉朝堂人所共知。此刻那双眼睛好像在说:朕感卿思虑周良,为公弃私,竟可不念与丞相兄弟之情,然此事朕绝不为之。

  这便是刘备,便是他千载难逢,如君如父的明主。君主重情,则情深不寿。可正因如此,他们方愿意为他赴汤蹈火,百死不辞。若在盛世,刘备必为一代圣君,如高天月明,照彻太平天下。可在这乱世,九日行于天之时,这高天孤月便化作了熊熊烈火,坠落人间。尽管可能短暂,尽管他们知道扑向火光是如此危险,但却始终追随刘备不离不弃。因为,他们不就是一群飞蛾么?

  物以类聚,天经地义。正如飞蛾扑火。

  是时,谁料到他们随口之言,随心所想,皆一语成谶。谁料到一年后马良便死于沙场,马谡痛失兄长。谁又料到后来挥泪斩下马谡头颅的,竟是与马良马谡情同兄弟的诸葛亮。

  3. 偕作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诗。秦风。无衣》

  东征前夕,成都都畿内外,羽檄交驰,一片威严肃杀之气。三军听调,整装待发。大汉天子亲阅大军,激励士气,使人人得睹龙颜。汉军每一位士卒都知道,他们的皇帝,曾经也跟他们一样,只是帐下一卒。数十年来浴血拼杀,马上征战,其武勇虽不及五虎上将,却也不下于任何一位将军。

  刘备之所以能统率三军,积年为元帅,正是因为其得士众归心,思效死力。刘备非只是待每一位士兵如自己亲子,与他们坐在营火旁一起吃饭,一起唱歌,在士兵们寒冷,受伤时投醪抚寒,含蓼问疾。在冲锋时一马当先,于攻城时身先士卒,更于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当年的荆州军民无不永生难忘。入川之后,口耳相传,使得川中士兵也心生仰慕。汉中之战,他们亲睹刘备于阵前之壮勇,于战时对士卒之爱恤,无不为其精神所感,自此死心塌地,思报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