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至尽头,便见到了传闻中刘备的羽林军--白眊军。皆为精锐兵中最为勇猛的甲士组成。汉军红衣玄甲,而白眊兵则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所持刀戟更是精钢锻造,锋锐无双。诸葛瑾走过长长战戟林立的道路,见征西将军陈到一身戎装,于帐前拱手相迎,伴他入内。
入得帅帐。但见帐中诸将齐聚,刘备端坐帅案,见他来到,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走下帅台相迎。诸将皆是好奇丞相兄长,细细看他。但见诸葛瑾长得跟诸葛亮倒有五分相似,也生得颇为俊雅。唯一美中不足,便是诸葛亮是瓜子脸,而这诸葛子瑜脸型有些过长,难怪会有人拿马脸来比喻…却也是太夸张刻薄了。
“丞相兄长竟然亲自来此。”刘备笑道:“朕当好好款待。”
诸葛瑾长揖为礼,微笑:“瑾以南郡太守身分而来。非为大汉丞相兄长。”
刘备笑而摇头:“血浓于水,子瑜岂可如此?说吧子瑜。孙权派你来说什么?”
诸葛瑾安然看着刘备:“非吴王派我来。是瑾自己想来的。瑾前日书中之言,还望陛下深思之。 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子瑜不惜长途跋涉,前来就为了重复信中之言,真的太没有意思。”刘备微笑:“若一纸信签就能劝退刘备,你将大汉天子当成了什么?”
“既然是大汉天子,瑾才望陛下明轻重,知进退。”
刘备盯着诸葛瑾片刻,冷笑一声,环视帐中诸将,最后目光停留在诸葛瑾身上,肃然道:“朕以庸蜀为关河,荆楚为维翰。关羽扬兵沔、汉,志陵上国,虽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要为威声远震,有其经略。孙权潜包祸心,助魏除害,是为翦宗子勤王之师,行曹公移都之计,拯汉之规,于兹而止。义旗所指,宜其在孙氏矣。汝以大义责我,答之何患无辞!”
“……”
“子瑜啊…”刘备摇摇头:“我们不谈国事,免伤感情?只说说家事吧…子瑜知否?因为你主一时糊涂,使得令弟日夜忧劳…”刘备停了一下,笑道:“子瑜不心疼吗?”
诸葛瑾淡淡一笑:“孔明弃我而追随陛下,足见陛下待孔明恩重,远胜过在下。爱舍弟之心,也胜过我爱弟之情。孔明忧国成疾,陛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陛下与舍弟鱼水君臣,舍弟之心,即陛下之心,我怎能不知?”
刘备笑道:“子瑜是要说,朕心即孔明之心。所以你心疼朕,就跟心疼孔明一样?”
诸葛瑾笑而摇头:“我忠心事主,岂能一味心疼陛下?在下只心疼弟弟。替孔明着想罢了。”
“没错,没错。”刘备笑着点头:“子瑜真会说话。你说替朕着想,朕定然不信。但你说替孔明着想,朕就不能不听了。你怎么就这么懂得朕的心思。”
“那是因为在下爱弟之情,与陛下爱孔明之情一样罢了。”诸葛瑾微笑。
“啊…然也,然也。”刘备笑着握住诸葛瑾之手:“与子瑜相谈,如饮美酒…令人沉醉啊。”
一听刘备引用了程普夸赞周瑜之言,众将都笑了起来。刘备这是在戳东吴的脊梁骨,嘲笑他们死了周瑜,又死了吕蒙,已经没有大都督了呢…
诸葛瑾闻此,神色亦是一变。但见刘备盯着他,温声道:“你看,东吴已经没有大都督了。朕觉得子瑜有公瑾之风,名字还都一样…正可以胜任这大都督一职。朕即刻修书,劝孙权拜你为大都督如何?”
帐中诸将全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诸葛瑾神色平和直视刘备,等众人笑罢,方道:“陛下太高看我了。江东人才济济,所以才迟迟轮不到瑾当大都督。到时候我东吴临阵出现韩信,拔执戟郎为上将。陛下可就要当心了。”
“哦?可是…朕有萧何,你们却没有啊。韩信跑掉了谁去追啊?”刘备笑道。众将又是哄然大笑起来。刘备笑完东吴没有大都督,又笑他们没有丞相。此般言语相讥,未知诸葛瑾如何应对。
只听众人笑罢,诸葛瑾平静道:“我知孔明是陛下的萧何。可他未必追过韩信?”
“子瑜欲见韩信?”刘备微笑,回身走向刘巴,扶他起来,走到诸葛瑾面前,笑道:“来,子瑜,见过我的尚书令,刘君子初。他就是朕的韩信。这脑后也颇有些反骨。当初孔明数次千里传书唤他,就是不肯来归。若不是朕管得孔明太严,他就要亲自去追了。后来子初不得已投靠我帐下,还总给朕捣乱。都是孔明替他说情。但现在啊,他已诚心归汉,与朕有同袍偕作之情,死生不易之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