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灭亡了巴国。从此巴国不复存在…然而巴人还在蜀中,世代繁衍。
我朝高皇帝入蜀,率领巴人灭了暴虐的秦国,击杀楚国的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前汉二百年而倾覆,光武皇帝派遣马援前来,
而你们也诚心归顺,协助他中兴汉室。
后汉二百年而倾复,幸有汉左将军治理荆州,夷汉安乐。
他在蜀中称帝,恩泽两川。巴人与武陵的你们都受其恩育教化。
你们忘了先祖神文圣武,协助我大汉的功绩伟业吗?
你们忘了大汉列位圣明的先帝与当今陛下对你们的恩德吗?
为什么大汉天子派了使者前来,助你们反吴兴汉,你们却将他囚禁于此?
这一段歌词,是马良自己所作,以蛮语吟唱。羽林兄弟二人一字也没能听懂。只觉马良琴声动人,歌喉亦是悠扬清远。马良反复吟唱,顷刻间吊脚楼四邻左右的百姓都打开了窗户,或走出门来聆听。马良的蛮语咬字并不准确,甚至还因为久居成都,跟随巴人学习,而渗入了巴人的口音。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下里巴人,从战国时开始便是楚地家喻户晓的通俗民谣。在五溪蛮中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巴人的后代。马良喜爱民间歌谣,他在蜀中弹琴而歌时,往往也有许多百姓相和而歌。刘备曾开玩笑,言道孔明所好,乃阳春白雪,大雅之音。而季常所喜,乃是下里巴人,郑卫之声。此言诚然不虚,然而马良之琴艺,乃诸葛亮所授。
“就像是屈原与宋玉。”刘备笑道。当时群臣在堂,商议庙堂乐舞之事,刘备笑望着马良,赞其有司马相如之才。而马良即笑而对诸葛亮一揖,叫了一声先生。引得大家都笑了。只见诸葛亮羽扇轻摇,笑道:“郑卫之声,为孔圣人所鄙。然究其被称为亡国之音的原因,乃因郑卫之地为商代遗民所居,其乐舞狂热欢愉,用以祭神娱人,故广为人所喜爱。亮亦非不喜郑卫之声,只是相较之下,更爱雅乐罢了,故一同教给了季常。季常非不能为雅乐也,只是相较之下,他更喜新乐。”
“这跟孝直一样,是也不是?”刘备笑望一旁的法正:“孤听说,孝直曾去季常府上,只为一闻他所奏的郑卫之声。”
“哈哈哈哈…”群臣皆笑了起来。
“那主公呢?”法正笑问刘备:“主公爱听什么?”
刘备笑道:“孤年轻时与季常一样,更喜新乐。但遇着孔明之后,他给孤讲解雅乐教化之寓意,几通圣人治国之道。所以啊,孤也学会了欣赏雅乐。”他说着,温和望向诸葛亮:“只要是军师所奏之曲,孤都爱听。”
诸葛亮笑叹:“雅乐之相较于新乐,并无高下之分。亮之所以好雅乐,乃取其教化之功,治乱之能。若世无战乱,百姓温饱知礼义,强不侵弱,天下大治,则日日欢歌宴舞,奏那郑卫之声,又有何不可呢?”
刘备笑望着诸葛亮,眉眼间满是暖意。天下太平,河海晏清,乃至一个再也不需尊雅乐,鄙郑声的世间,那是一个多么飘渺虚无的梦想。可有他的孔明在一旁,彷佛就不再遥远。诸葛亮便是有这样的坚定信念与绝世才华,要让这一切都一一实现。那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此刻壶头山脚下的百姓,聆听着马良的歌声,片刻后,纷纷相和而歌。没有多久,便传到了村寨长老耳中。
须发皆白的蛮族长老拄杖前来吊脚楼下,聆听了片刻,终于叹道:“这是真正的巴人口音。他是从蜀中来的,假不了。这是怎样一位使者啊!竟然熟悉我族古老的故事,还能吟唱出这样感人的曲调。”
他当即遣人飞报蛮王沙摩柯。马良停止弦歌,放下弦鞀,笑看二位羽林郎。兄弟二人只觉此刻马良盈盈笑意,耀眼有过于窗外艳阳。
但闻马良叹一声:“乐竟为章,止戈为武。礼乐可息兵戈,信矣!想良自幼随尊兄习琴,后亦以瑶琴一曲,初见陛下,得同奏管弦之至,牙旷之调,良…不枉此生!”
* * *
马良一首蛮语吟唱的《下里巴人》惊动了全寨中的五溪百姓。在蛮兵打开吊脚楼之门,恭迎马良三人时,百姓们与长老皆围了过来,延颈观看这位特别的汉使。但见汉使一身汉家布衣,虽年轻而气度豁达,步履整肃,笑意温和。即使不持节,不捧剑,亦已显上国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