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跪听诏书已毕,却不接诏。他起身直视使者: “臣闻有亡国辱身者。而今大汉未亡,陛下尚在,而央臣降敌辱身,恕臣不解陛下之意。若投敌求生,则良虽生犹死。”他将诏书交还给使者,微微一笑: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望你回秉陛下,马良不能从命。”
“侍中大人…”使者急得快哭出来:”突围吧!若是此时突围,或许还能冲出去,抄小路回西川…”
“民困兵乏,再次突围,谈何容易。”马良平静道:”且君不见关将军前车之鉴。回西川之路早已有吴军半路埋伏拦截。”
“……”
“军事大要,能战则战。不能战,可降可走。不可降不可走者当死耳。”马良指着城上呐喊不休,负伤死战,誓守荆州的数千蛮兵:”你看。他们归顺我大汉,仰慕陛下,宣誓尽忠,若水之归海。他们宁死也不降吴,使父老妻子屈辱于孙权暴政之下,沦为奴隶。如今他们依靠我,盼我率领他们同吴军一决死战,哪怕玉石俱焚,也不愿受辱于贼!我若抛下他们不顾,失却民心,只会使陛下日后收复荆州更加困难。良一人生死事小,兴复汉室事大!”
使者闻此,知马良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非逞匹夫之勇。而是考虑到了自己身故后长远的将来,大汉江山与刘备的未来。他声泪俱下:“侍中大人…!陛下因令君大人与诸位将军之死,已悲恸病倒,您安忍令他再闻噩耗!”
马良摇头: “陛下当以国事为重。良即便在九泉之下,也会祈祷陛下还于旧都,一统四海。”
使者急切道: “…您想想丞相!丞相与您情同手足,听见您的噩耗他会悲伤欲绝的!若是突围半道遇上吴兵,或许他们看在诸葛子瑜情面,会放您回西川…”
“放我便是纵虎归山。诸葛子瑜如何向孙权交代?况若不杀我,为私弃公,便算孙权不计较,他也有辱诸葛氏烈烈家风,子瑜必不为此。我马氏家族,更没有苟且逃跑之辈!”马良断然一字一句:“人生天地之间,所为何来?一不负家,二不负国。”
***
吴军日夜围攻之下,武陵城中粮食耗尽,刀枪摧折。马良最终开城,率三千残众出战。诸葛亮推演八阵,尚未完全。而马良只习得当中天覆,地载二阵。他自来不是出使东吴,就是跟随刘备与诸葛亮身边。自东征以来,他所习阵法方有用武之地。
吴军三万之师,严阵以待。步骘居中统兵,见马良亲自出战,即刻派人传令通知统领左军的诸葛瑾。
吴军一片安静,注视着这位只身入武陵,竟把荆南四郡搅得风起云涌的大汉侍中。没有想到他原来是一文士,何况长久领兵奔逃,早已身形瘦弱,不胜重甲。因而此刻只着轻铠出战。他立于战车之上,手执令旗。所统领的汉军与蛮兵大多疲倦带伤,然而他们个个目不转睛,注视着他们的统帅。耳朵也都竖了起来,等待战鼓敲响。
诸葛瑾于左军,闻得马良亲自率兵出战,心下大震。他纵马驰来时,正好遥遥望见马良于战车之上,挥动令旗,布阵已毕。暗叹步骘没有及时发动攻击,给了敌方休整的时间。他策马来到中军步骘所在,叹道:“子山进攻就是!何必再叫我?”
步骘神色阴沉不安:“今观敌之形势,人人视死如归,求一死战。依吾之计,穷寇莫逐。”
诸葛瑾冷然道: “子山这是在为我考虑吗?马季常已非吾弟。”
“……”步骘沉默了一会儿。他与诸葛瑾少年共同游学,本是故交。此刻只恐诸葛瑾对马良心存不忍之心,故以言语试探。
吴军忽然骚动起来。二人忙抬头往汉军方向望去,只见马良高举令旗,说了一些什么。战场相隔遥远,马良声音不大。他们无从闻之。只听得诸蛮兵高声呼应,愤慨激昂,声震云霄。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即便我死了,你们也要奋战到底!"
那是马良此生所说出的最后一句话。
步骘与诸葛瑾虽不能听闻,但从汉军的反应,也可以想象马良说了什么。步骘转头望向诸葛瑾,沉声道:“请子瑜下令。”
诸葛瑾望向马良,只见他节制诸军,不令诸蛮盲目冲杀,而是静待吴军发动进攻。虽然必败,已存求一死战决心,仍固守八阵以守为攻的原则。邀敌先发动进攻,以求施展阵法之最大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