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同人)村居闲话_作者:半夏泻心(4)

2018-01-25 半夏泻心

  “没,没有……”

  女人长长“哦”了一声,又笑着说:“韩老爷年纪轻,不急不急,以后当了大官,娶大官家的小姐呢!”

  老丈也笑起来,这家的男人也乐了。天刚擦黑,碗碟收拾下去,老丈非得塞给韩君岳一捆子木柴,“现在天黑了冷,你那屋里冷火冷灶的,赶紧回去烧烧!”韩君岳自然又千恩万谢地出门来。刚出了门,转头看见有人提着个灯笼正走过自家门口,迎面往这边来。灯笼不亮,黑乎乎的看不清脸,只能看出这人披散了一头头发。韩君岳“嚯”了一声,那人稍微举了举灯笼,也看见了他,笑了笑。

  可不就是白天路边上那人。

  他腰里还挂着那两头大萝卜,背篓里的东西似乎是空了,锄头放了进去。他又仔细看了看韩君岳,“哦,刚才听说有新来的官老爷。小民吴非,住在湖边上,见过官老爷了。”

  然后他弯了弯腰,放平灯笼,又往前走了。韩君岳回头,看见一点昏暗的光颤着,很快就消失了。

  二、

  韩君岳在县衙埋头看了三天的账本。

  本县地处关内道南段,地势平缓,水土丰饶,百姓耕作以麦子和谷米为主。前些年战乱刚起时,本县也受波及,村民不是外逃,就是被叛军抓去做劳役,苦不堪言。待长安收复后,周边的叛军接连被剿灭,本县百姓也渐渐回乡,现在人口虽不及开元年间繁盛,但这几年未受战事,又无天灾,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些,生活也慢慢过得去。百姓除去耕作谷物之外,还种些梨桃,三四月间本地有春祭,不仅要祭拜土地神祈盼一年风调雨顺收成好,还要备下桃花酿、桃花饼,敬奉“桃花仙子”。普通农户家多养些鸡鸭,富户家有养得起黄牛的,农忙时节也会标价让人租用。东面的大湖,是本县与临县共用,但大部分都在临县,那边有几户打鱼为生的渔民。韩君岳住的村子是最靠近这湖的,村民只是偶尔去摸点鱼蟹,听说也有在水边种些莲藕的。本县上缴的租税,按大唐通例,自然是粮米为主。这天傍晚,韩君岳一个人在库房里,看了一天的账本,腰酸背痛,正不顾恩师教诲毫无形象地斜倚在书案边上。手上这册正是自己照管的村子里百姓的迁居情况,韩君岳一个个看下来,大部分都是世居在此,有些战乱时已逃离了,现在还没回来,也不知是生是死。只有那个叫吴非的——韩君岳多看了两眼——是前两年迁到本地,原籍山南东道,战乱开始时正在长安旅居,逃出长安后当了好几年流民,后来到了这里才安稳下来。去岁天下大赦,此人在本村落籍,独居在湖边一处茅屋里,有半亩地,养了鸡鸭,还有一头驴子。韩君岳翻看着下一卷的租税记录,找到吴非的一条,上面赫然写着,他落籍后缴的租子是“萝卜十斤,葱二斤,大茄子十五个,蛋五十枚。”

  奇哉怪也,这人怎么缴的不是谷米?

  怀抱着这个疑问,新县尉韩君岳收好了账本,走上了下班回家的小路。

  回来又正好是晚饭时候。村头那个惯常穿葱绿裙子的小娘子站在门口泼水,看见他了,笑嘻嘻地问:“韩老爷回来啦?来俺家吃饭不?”

  韩君岳脸上一红,忙摆摆手道:“谢大姐好意,我先不吃,我先不吃……”

  用一挂蟹子在邻家蹭了两顿晚饭后,韩县尉觉得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或者明日该去买个奴仆回来,家里只有他一人,洒扫烧饭诸事虽少,也不能由自己亲力亲为。韩君岳踱到家门口,看看日头还高,想了想,并未进门,继续往村里走去。

  沿着村里小路往东面走,地势开始有些低洼。走到湖边还要穿过一片小树林,高高低低长着不同的林木。韩君岳头一次走到这里,抬头只知道有几棵杨树、老槐,其他的也都一概不认得了。过了树林,前面先看见一片浅浅的水,再往东看,方知是个颇大的湖面。很远的地方似乎停着小船,大概是临县的渔民。靠近这一岸边上生着许多水草,已经都半青半黄,东倒西歪。湖水平整如镜,日头照下来,颇有点波光粼粼。韩君岳觉得好看,又不禁想起,若添上晚霞、孤雁这些景致,自己坐于此处抚琴,也不差当年滕王阁盛景了。

  吴非的住处就在这岸边上。韩君岳看够了湖景,转身走近那茅屋,屋前围了一个小院,养了三四只鸡,正踱步在地上啄来啄去。屋门大敞着,看起来不像是有人的模样。韩君岳在门口张望了两下,又转了半圈,走到茅屋侧面的湖边上,才看见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