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战争回忆录_作者:粟裕(115)

2017-07-23 粟裕

  海安距两淮约二百五十公里,一路水网,既少陆路,又少船只,且值天雨不断,预计先头部队于九月十八日才能到达,大部队要二十五日才能到达。而两淮战局的发展不如人意,敌人的攻势未能受到顿挫。谭震林同志于九月十一日由淮安向中央陈述:“华中主力最快要到二十日才能赶到两淮,恐到达高(邮)、宝(应)时,两淮已失”(高、宝分别距淮yīn一百五十公里和七十五公里)。陈毅同志也于九月十五日致电中央:“苏中主力已北调,要二十五日才能到达两淮地区,已来不及参战。”

  九月十九日十八时,我军在给敌人以一定杀伤后,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出两淮。

  两淮是华中的首府,放弃两淮是件大事,当时正值伪国大召开前夕,敌人大chuī大大擂自不待言,即在我们内部也引起种种议论,有的同志认为是打了败仗。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华东战局的发展呢?现在作些探讨是有益的。

  首先,研究这个问题不能脱离我们的战略方针。经过七八两个月的初期作战,我军分别在几个方向上迎击敌人,以暂时撤出部分土地和城市为代价,换取了歼灭敌十余万人的重大胜利。两淮并无死守之必要,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出两淮是符合我军战略方针的。若因两淮是华中首府,便以保守这个城市为目标,同敌人进行战役决战,则是错误的。

  其次,回想当时的战场实际qíng况,我军还不具备歼灭敌先头部队——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条件。后来在孟良崮能够歼灭它是我军经过宿北、鲁南、莱芜三个大歼灭战,我军的装备、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积累了大歼灭战的经验,才以五倍于它的兵力,达到全歼该师的目的的。解放战争开始,敌qiáng我弱的形势很明显,打歼灭战的规模必须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我一直认为,即使第一、第六师赶到淮yīn,并在淮yīn同敌人作战,不仅不会讨便宜,还会吃大亏。华中主力在苏中几仗打得比较顺利,没有吃过什么大亏,由小到大,逐步发展作战的规模,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记得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我曾应新华社记者之约,谈了我军主动撤出两淮后之华中战局,其中说到,“我军的撤出两淮,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这个分析是符合战争发展的实际的。

  决心在淮海打一个大歼灭战

  我军撤出两淮后,华中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是南北两线敌军,对我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苏中已成为敌后;另方面则是我华中、山东两野战军靠拢,兵力更加集中。于是九月二十日我们华中分局的几个同志,联名向军委和新四军军部报告:“华中形势起了基本变化,沿运河线之淮安、宝应、高邮一线,因地形关系很难求得歼灭,只能取得在战术上的胜利,整个运河线以东地区成长蛇形,不利主力作战。为了改变华中局势,我们建议,以集中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攻下宿迁,得手后再向西扩张战果……”与此同时,我们对坚持苏中敌后斗争作了具体部署,使留在敌后坚持原地斗争的gān部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工作上有所准备。

  次日,陈毅同志复电:“我同意华中分局二十日建议,山野、华野集中由淮海区向西行动”的办法,并主张两个野指合成一个。

  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二日,中央电示“同意集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战局,望即按此方针坚决执行”。次日又来电指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谭震林为副政委,如同意请即公布(对内)执行”。

  对于两个野战军会合后的作战方针和任务,毛泽东同志九月二十八日亲拟一份电文指示:“两军会合第一仗必须打胜。我们意见:1、不要打桂系,先打中央系;2、不要分兵打两个敌人,必须集中打一个敌人”。

  陈毅同志亲自来到华中分局,在他领导下,共同商定了以下各点:第一,集中山野、华野主力于宿迁与沭阳之间、六塘河以北地区。十月五日前后集中完毕,如敌此时东进即歼敌于运河东岸,敌如不进,即西渡运河,恢复淮北。第二,在涟水、两淮、宝应地区设指挥所,作为箝制方向并掩护做冬衣。第三,部署盐阜、淮海、两淮、高(邮)、兴(化)、宝(应)各地之坚持斗争。重点是集中主力出击以及确保和坚持华中地区。十月一日,陈毅同志将上述部署报告了中央。中央随即复电:“部署甚好,望坚决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