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战争回忆录_作者:粟裕(116)

2017-07-23 粟裕

  但是,敌qíng又起变化,鲁南之敌进占峄县、枣庄,威胁临沂。陈毅同志提出山野回鲁南,华野留淮海区作战;或者全军入鲁作战的主张。十月十四日,军委来电询问我们:“你们觉得全军去鲁南歼敌把握如何?如确有歼敌把握,自以去鲁南打较在淮海打为有利。因鲁南敌歼灭后,即可出陇海、淮泗对华中局面并非不利,问题是歼敌究以在何地为宜”。

  我对陈毅同志的建议和军委的来示进行了认真的考虑。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的长期培育下,我对于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是熟悉的。但是,诱敌深入到何地域,是战略xing的问题。我作为战区指挥员,守土有责,首先考虑的还是在华中地区作战。十月十一日,我曾建议集中山野、华野主力,沿陇海路西进,在邵(县)睢(宁)铜(山)地区寻歼蒋军主力。这时,我对比了淮海与鲁南的战场条件。淮海地区地势平坦,jiāo通发达,通道多,有利于敌人的调动和集中。战争初期敌人兵力、火力、机动能力都比我们qiáng得多,而且淮南、淮北已失,西部已bào露于敌,我军要在这一地域达成战役优势相当困难。鲁南的地形条件很好,群众条件、供应条件也是很好的。从战略防御阶段来看,把鲁南作为诱敌深入的底线自然比淮海好。但是,我又考虑到:第一,当前蒋介石的进攻重点在华中,如我即刻全军入鲁,敌之进攻重点也将立即由华中进至山东,而华中将过早地丧失,对于长期作战不利。第二,两淮失守后,敌已对我形成半包围的态势,如果我不能在淮海打一个规模较大的歼灭战,则下一步转移作战将陷于腹背受敌的困境。第三,我军撤出两淮,群众中已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波动,如不能再打一个胜仗就全军入鲁,对民心、军心不利。第四,为开展苏北地区的敌后游击战争,也需要再打一仗。几个月的战争经验表明,主力仗打得好,土地改革进行得彻底,gān部下决心坚持是坚持敌后原地游击战争的三个必要条件。前一段的仗是在苏中地区打的,苏北地区还没有打过胜仗。所以我认为全军入鲁作战的设想是很好的。但似宜在入鲁之前争取在淮海打一个好仗。经过各方面的郑重商讨,十月十五日子时再次决定暂缓去鲁南,先在淮海打一个较大规模的歼灭战,并将此意见立即报告军委。

  同日十二时,毛泽东同志来电:“十五日子时电悉,决心在淮北打仗甚慰。”“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粟(裕)谭(震林)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复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jiāo粟负责”。在山东、华中两路野战军靠拢后,十月一日陈毅同志在向军委报告作战部署时即提出:“华野、山野统一指挥”’“在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我长期在陈毅同志领导下工作,对他十分尊敬和钦佩,在他领导下心qíng很舒畅。现在中央、陈毅同志要我担负这个重责,我决心竭尽全力地挑起这副担子,当好陈毅同志的助手,使陈毅同志用更多的力量抓全局。

  从十月底到十一月初,我们在涟水西北陈师庵等地先后召开了多次gān部会议。陈毅同志针对当前战局和两个野战军统一作战的新qíng况,在会上讲解形势,总结初期作战的经验,号召全军进一步学习军委和毛泽东同志所制定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树立高度集中统一的思想,同心协力克服暂时的困难,积极完成作战和建军等任务。这些会议,对于提高华东全军gān部特别是高级gān部对当时形势的认识,正确理解保存地方与歼敌有生力量的关系,以及增qiáng军内外的团结等,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广大群众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开展节约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检查和总结了前一段的支前工作,成立了华中北线支前司令部,统一调度苏北地区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并将华中后方机关和物资逐渐向山东转移。

  集中兵力,打敌一路

  我军撤出两淮,敌人十分骄狂。十一月底十二月初,蒋介石为配合伪国大召开后的声势,拟定了一个以十二个整编师(军)二十八个旅,分四路向华中解放区进攻的计划,妄想切断我山东与华中的联系,聚歼我华中主力,在年底以前“结束苏北战事”。到十二月上旬,我们逐渐侦知和判明敌四路进攻的部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