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鲁西南挺进
在华野兵分三路出动后,接到军委七月二日来电,除复我们六月三十日电指出分兵部署甚好外,还要求陈土榘、唐亮率领的三个纵队打泰安得手后,“收复淝城、东阿、平yīn、宁阳、汶上、济宁,与刘邓直接联系后,并应准备出鲁西与刘邓协同打陇海路,出淮河开展新局面”’“我军必须在七天或十天内,以神速的动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区,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此后,军委又决定叶飞、陶勇率领的两个纵队也向鲁西南挺进。
这是重大的发展。让我们回顾一下军委对我们战略指导的演变:军委五月二十二日的指示,指出全国主要战场在山东,而刘邓六月出击则是为了帮助山东打破敌人进攻。六月二十九日,军委指示我们三路分兵,仍然只提打破敌人对山东的进攻(我们决定立即于七月一日出动,是为了策应刘邓大军出击)。而七月二日即我分兵后之第二日,军委已经电令陈唐部队直接协同刘邓了。这样,就使这次分兵成为华野部队执行外线出击任务的开始。
到了八月四日,即华野五个纵队已进入运河以西的鲁西南,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前三天,军委进而指出,“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陈唐、叶陶五个纵队是否能起大作用”。八月十一日军委又明确指出:“总的意图,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使我内线获得喘息机会。以利持久”。显然,全国主要战场已由山东转移到了中原,战略重心已由内线转到了外线,解放战争已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当此重要时刻,华东战区面临三重艰巨任务,既要打破敌人的重点进攻,又要支援刘邓大军进击中原,还要不失时机地转入战略进攻。
在军委八月四日的指示中,还提出:“请考虑粟裕同志带pào兵主力迅去鲁西南统一指挥该五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
此时,我深感责任重大。自从华野执行分兵出击的新方针后,作战条件起了变化。七月上旬打得比较顺手。向鲁南挺进的两个纵队攻占了费县、峄县、枣庄。向鲁西挺进的三个纵队,攻占了津浦路上大汶口至大万德段的一些据点,严重地威胁了敌人后方基地兖州、徐州。敌人从七月十三日开始,以整编第五师等七个整编师分路西援,在鲁中山区留下整编第十一师等四个整编师固守要点。七月中旬以后,雨季骤然到来,大雨滂沱,山洪bào发,河水陡涨,使我军机动、运输、作战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致七月份中、下旬的几仗都打戍了消耗仗。当时qíng况是:
(一)在山东内线,南麻、临朐两仗未能歼灭敌人,敌人占领了胶济线,胶东地区有被敌人占领的危险。胶东是我华东地区的重要后方物资基地,且有数万伤病员、家属安置在那里,如一旦被敌占领,对民心、士气、物资补给都将带来严重影响。
(二)进入鲁西南的五个纵队,离开根据地,经过一个月的连续行军作战,十分疲劳。部队在齐腰或齐膝的大水中和泥泞的道路上行动。作战、机动和补给都十分困难。非战斗减员也很严重。第一、第四纵队伤亡各约五千人,非战斗减员亦各约五千人。第三纵队第七、第九师都缩编为两个团,第一纵队所属三个师除第二师多辖一个地方团外,其余只辖一个团,第十纵队亦伤亡近两千人。这五个纵队的实力大减。
(三)部队思想比较混乱,对已经开始的全国大反攻形势产生怀疑。如有的说,“反攻是被迫的,是被敌人逐出了山东”。有的说,“反攻、反攻,丢掉山东”。部分指挥员对于无后方条件下作战缺乏信心。
仗没有打好,我作为战役指挥的主要负责人,引咎自责,于八月四日午时发电向军委作了检讨。对于下一步,我也作了冷静的分析,认为这一段的作战,我们的行动目标是明确的,而敌人为我们所迷惑,其行动却很盲目;我们并没有打败仗,只是打了几个消耗仗;我们达到了调动与址散敌人的目的,打乱了敌人的部署,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实际上被打破了,这是战略上的胜利。当前的关键是如何适应变化了的条件,在外线打好一两个歼灭战,以夺取战场的主动权。
我接到军委八月四日要我去鲁西南统一指挥的电示后,向陈毅同志提出下列意见:
(一)华野今后主要作战方向和指挥重心是在外线,请陈毅司令员和我们一同西去,以加qiáng领导。(二)现在西线的五个纵队,实力有所下降,为进一步集中兵力,达成战役上的优势,建议增调第六纵队到西线。(三)留在山东内线的第二、第七、第九纵队,力量可以制敌,建议组成东线兵团,由谭震林、许世友二同志指挥。陈司令同意我的意见,我们将上述意见联名上报了军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