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战争回忆录_作者:粟裕(173)

2017-07-23 粟裕

  四月一日,总前委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并在四月三日得到军委批准。纲要指出;我军的战役目的是,以第二、第三两野战军全部,歼灭上海、镇江、南京、芜湖、安庆等地及浙赣线蒋军的全部或大部,占领苏皖南部及浙江全省,夺取京沪杭,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

  纲要判断了我军渡江后,敌军可能产生的四种变化,并根据此确定了我军的作战纲领和战役第一阶段渡江作战的部署。纲要指出:只要我军渡江成功,无论敌人采取何种处置,战局的发展均将发生于我有利之变化,并有可能演成敌人全部混乱的局面。纲要还指出:在我军渡江成功后。三野之第七、第九兵团应与三野之第八、第十兵团迅速会合,达成割裂包围敌人之目的,此着为全战役之关键。

  总前委统一部署: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和陈毅司令员在合肥附近统一指挥二野、三野,主持全局。二野刘伯承司令员、张际chūn副政委、李达参谋长指挥二野部队为西集团,在枞阳至望江段渡江作战。三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和参谋长张震率三野统率机构,直接指挥第八、第十两兵团为东集团,在张huáng港至三江营段渡江作战。三野副政委谭震林指挥第七、第九两兵团为中集团,在枞阳至裕溪口段渡江作战。三野两路(四个兵团)归粟、张统—指挥。

  我和张震同志于四月一日率三野机关,自蚌埠出发,冒着chūn雨东移,于四月五日到达泰州以南的白马庙。

  为了实现总前委确定的战役意图,我把选择突破地段和向敌纵深发展联系起来研究,对三野负责的正面和任务进一步作了仔细的考虑。为达成迅速包围歼灭南京、镇江、芜湖地区之敌,东集团渡江后必须以主力楔入南京与上海之间,切断京沪铁路,这样可把汤恩伯的防御体系拦腰砍成两段。而长江的走向,在京沪间,以江yīn为中心,有一个向南突出的弯道,我十兵团以选择江yīn东西地段突破最为有利,突破之后,可以最近的距离,直cha金坛、宜兴、吴兴地区,切断南京,镇江之敌退往上海及杭州的通路。中集团第七第九兵团从裕溪口至铜陵段突破江防之后,必须作远距离迂回。向宣城、广德,吴兴地区急进,争取在吴兴地区与东集团第八、第十兵团会合,封闭合围口,将芜湖、南京、镇江江防及守城之敌兜住,再图歼灭。敌如弃城而逃,则可将其歼灭于郎溪、广德、长兴一带,不使其逃入杭州等城市。

  为了更好地发挥各部队的特长,我们将熟悉苏南qíng况的第二十三军和第二十军由中集团第七、第九兵团分别调归东集团第十、第八兵团,将熟悉苏浙边区和皖南的第二十四军和第二十五军从东集团第八兵团分别调归中集团的第七、第九兵团指挥。

  四月六日,我们召集第八、第十两兵团军以上gān部开会,传达了总前委的基本决心、战役指导思想,明确了东集团渡江作战的决心和部署,并对渡江后战役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我提出三种可能山现的qíng况和相应的对策:

  (一)敌以南京、芜湖地区的兵力,对付我中集团,阻止其向东发展。集中南京至上海之间的兵力,寻求在京沪之间与我决战。如出现这种qíng况,要求东集团在渡江成功之后,主力控制在江yīn、武进、无锡三角地带,下决心在京沪线上打一个恶仗,打上三,五天,打出一个好局面来。同时,要求中集团,在渡江成功之后,除留足够兵力歼灭沿江当面之敌外,主力迅速向东发展,和东集团打通联系。

  (二)南京、镇江等地区之敌,向杭州、衢州撤退,在浙赣线上组织第二道防线:京沪线之敌向上海收缩,固守上海。如出现这种qíng况,则三野先集中兵力协同二野解决浙赣线上之敌,然后—再围攻上海之敌,各个击破之。

  (三)我渡江一举成功并迅速突入敌人防区纵深,把南京,镇江的敌人退路切断,敌人全线溃退。一片混乱。如出现这种qíng况,要求东集团只用一部兵力监视上海之敌,主力迅速向吴兴急进,配合中集团,将逃敌围歼于郎溪,广德地区。同时,也要求中集团渡江成功后迅猛东进,到达吴兴地区与东集团会师,围歼逃敌。

  在这三种可能的qíng况中,我们力争第三种qíng况的出现,同时,也为第一种qíng况出现做好准备。

  通过研究讨论,大家统一认识,战役预定四月十五日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