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战争回忆录_作者:粟裕(180)

2017-07-23 粟裕

  一切为了前线

  一九四七年一月,陈毅同志主持召开了鲁南会议,照中央的指示,华东野战军进行了统—整编。这时,山东已成为敌人进攻的主要方向之—,华东战区一系列重大战役大都是在山东境内进行的。当时,全国解放区处于被分割的状态。各解放区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解决战争的一切需要。除了武器弹药主要取之于敌人外,其它一切都要依靠人民群众。当时华东野战军,连同地方党政机关共约三十多万人。山东人民不仅要担负这三十多万人衣食住用的物资供应,还要担负起战争的巨大消耗。而那时的山东解放区只有十二万六千平方公里的面积,二千六百多万人口,大部分城镇和铁路jiāo通线又被敌人占领,抗日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军破坏的经济,还没有得到恢复,广大农民少吃缺穿,生活极为贫困。在这样艰难的qíng况下,英雄的山东人民始终以无私无畏的革命气概,勇敢地承担起了支援连续进行的、大规模战争的重担。

  在中共中央华东局的直接领导下,山东的党和人民政府,贯彻执行“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方针,积极发展战时经济,把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科学地调动和组织起来,既照顾到军队的需要,又注意到人民负担的可能xing,实行“耕战互助”、“以战养战”,把土改、生产,支前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较好地解决了解放区经济的主要支柱——粮食问题,为支援战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山东的党、政府和人民,在蒋介石发动军事进攻的前夕,就积极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把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土改运动是一场解决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伟大革命,反映了中国农民上百年来的愿望,几百万亩土地回到了农民手中,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革命积极xing和生产热qíng。他们第一次在自己分到的土地上,jīng耕细作,努力生产。虽然还是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但是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生产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土改的胜利为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前线战争的胜利,又保卫了土改的胜利果实。翻身农民是战争重担的主要承担者。蒋介石的疯狂进攻,使千百万翻身农民,从切身利害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解放战争的正义xing质,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战争的胜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对战争的支援看作是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

  “一切为了前线,

  —切为了战争胜利”。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响亮口号。尽管是在遭受敌人摧残,自然灾害严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极端艰苦的qíng况下,山东广大翻身农民却自觉自愿地为革命节衣缩食、茹苦含辛,甚至不惜破产毁家,承担着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消耗,全心全意地爱护军队,支援前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神圣的人民解放战争。

  不竭之源

  华东野战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连续打了宿北、鲁南、莱芜、盂良崮等战役,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战争进入到第二年,为彻底粉碎蒋介石妄图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以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指示,以主力打到外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同时,以—部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留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华东战场上的战争越打越大,而且打的大都是硬仗、恶仗,我军有了较大的伤亡、减员。因此,补充兵员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

  为保证华东野战军有充足的兵员,山东解放区的党和政府,在领导人民进行土改、复查、反霸斗争的基础上、结合蒋介石疯狂进攻解放区残酷杀害人民的现实,深入开展反蒋诉苦、庆祝翻身和土地还家等活动,号召人民群众“到前线去,到主力去”。千百万翻身农民把参军当作一项最光荣的任务,争先恐后、积极报名,涌现出许许多多“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争”,“村gān带头”的动人事例。他们说;“穷人挨冻受饿,就是因为没有土地,有地没人保。还是不牢靠。”有家农民两个儿子争着参军,互不相让。只得开家庭会解决。他们在参军大会上说:“国民党害了咱,共产党救了咱,没有解放军上哪捞胜利,咱不参军谁参军”。有个农民,战争开始时,送大儿子参了军、后来又送来了二儿子,为打败蒋介石,他还要把三儿子送来。胶东莱阳县赤山区,一千名民兵集体参军,编为—个营,加入了主力,成为当时闻名胶东的“赤山营”。淄川县当时只有四十余万人,土改复查后,一次扩大一个团,两千余人补进了主力。仅一九四七年一年间,就有二十九万五千余名翻身农民的优秀子弟光荣入伍。在战争中,我军补充了大量解放战士。翻身农民的优秀子弟,作为人民军队的主体和骨gān,对把解放战士教育改造成为人民而战的革命军人,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