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我们在汤溪、龙游、金华、宣平、遂昌之间辗转游击了十多天,把革命烈火引到了浙赣铁路线。浙赣线受到我们的威胁,各地告急的文电接连发到杭州,敌人的“进剿”计划眼看要破产,huáng绍放坐卧不安,打着“推行新运(即蒋介石搞的“新生活运动”)、抚慰灾民”的旗号,带着一个士官教育团前来助威。这一期士官教育团集中训练的是浙江各县保安队的基gān队长和常备队长,都是浙江保安队的反**共骨gān。士官教育团装备比较jīng良,huáng绍竤视为“怀中利剑”,于六月十二日亲自带到金华,以振奋浙西南地区的反动势力。我军侦知消息盾,预为布置,以逸待劳,给敌士官教育团以突然打击。先于十四日在宣平北乡之吴宅歼其一个整连,接着又奔袭小溪口,再歼其一个连。这两个连队的装备,全部为我缴获。huáng绍竑受此打击后,于二十日匆匆跑回了杭州。敌人的第一次“进剿”遂告失败。
在武装斗争保卫下,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建设工作迅速发展。松遂之间的安岱后、大泮坑、大横坑、苏马坪,龙遂之间的玉岩、枫坪、小吉、上田、东畲,遂西南的王村口、独口,龙西的碧陇、住溪,福建浦城的毛垟,甚至丽火的雅溪、曳岭、丽云,龙南的上田、季山头、huáng桶……几乎是一片火红。这些基本地区,建立了红色游击队,发展了群众武装,各种革命群众组织普遍建立,住溪、王村口、官塘、枫坪、谷陈等地还建立了临时苏维埃政府。在党的浙西南特委统一领导下,各项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八月,群众开始了紧张的查田运动,量地cha标,准备分配青苗和土地。
这时,挺进师已发展到近千人,扩编为五个纵队和两个独立支队,连地方工作人员一起,不下两千人。地方武装也有千余人。我们的师部和领导中心放在王村口,还建立了后方基地。王村口的后山上就有军需物资供应站、军械修理所和伤病员休养所。
从一九三五年五月至九月中旬,前后四个半月,浙江第一块游击根据地已在江山、浦城、龙泉、遂昌、松阳五县之间建立起来,纵横百余公里。游击区域发展到北抵浙赣路,南到浙闽边界西段,西及赣、闽边境,东到丽水、宣平的广大地区。武装斗争为建设根据地打开了道路并提供了保障,根据地建设支持了武装斗争。我们初步实现了党中央jiāo付的任务,在浙江站住了脚跟。
第一次反“围剿”
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建立,等于在蒋介石的后院修起了革命的堡垒,枪口相对,这必然是他无法容忍而要加以“平毁”的。革命斗争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实行革命的武装割据,“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是不会平息的。浙江当然不能例外。一九三五年八月,敌人开始策划对我浙西南游击根据地进行“围剿”。
后来查明,蒋介石鉴于保安团对付不了我们,决定调动主力部队来“围剿”。国民党军委会在七八月间先后任命卫立煌和罗卓英为“闽赣浙皖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部”的正、副总指挥。这个总指挥部原先设在江西上饶,着重对付我抗日先遣队,以后一度移驻福建南平,重点对付闽赣边境,七月下旬移驻浦城,九月中旬移驻浙江江山。该总指挥部制定的《第一期清剿计划》(国民党蒋介石认为我坚持南方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只是红军的“残余”,故名“清剿”而不叫“围剿”),确定这次“清剿”要“以各边区大部对粟、刘”,并委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统一指挥。当时,福建、江西、浙江、安徽四省边区受该总指挥部节制的部队共有六十三个正规团,罗卓英计划以其中的一大半来对付我年轻的浙南游击区。
由罗卓英任军长的第十八军,是陈诚起家的老本,装备jīng良,人员充实,训练有素,战斗力较qiáng,以后被称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其师、团长中如huáng维、霍揆彰,李树森、来瑞珂、胡琏、阙汉骞、高魁元等,后来都是国民党军中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蒋介石对此次“围剿”之用心。
罗卓英的部队于八月间由江西向浙江开进,其“围剿”的部署是:以第十四师三个团在北面,第九十四师三个团在东北,第六十七师三个团在东南,浙江四个保安团在南面,第三师两个旅五个团在西南,郜子举“剿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