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战争回忆录_作者:粟裕(61)

2017-07-23 粟裕

  在派出主力部队的同时,苏北地方工作也在积极开展。一九三八年下半年,惠浴宇同志由延安分配到苏南,陈毅同志了解到他是苏北人,就派他到苏北扬州、泰州地区开展工作。以后协助韦一平同志组织了党的临时工委(后改为苏北特委)。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苏北革命群众也逐步活跃起来。泰州、泰兴、如皋、南通一带,是一九三○年土地革命时期红十四军的主要活动地区。当年的武装斗争虽然失败,但是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很深,“野火烧不尽,chūn风chuī又生”,一些革命分子开展宣传活动,收集武器,组织和发展抗日武装。同时,上海地下党(江苏省委)也陆续派出党员、gān部到(南)通如(皋)海(门)启(东)一带,并组成江北特委,发展进步势力,利用社会关系开展对友军的工作。由北而南的工作也在开展。赵毓华、钟民、朱群、陈伟达、周一峰、洪泽、韩念龙、梁灵光、许家屯、俞铭璜、茅珵等同志都已从各方到来。各路力量汇于苏北,给予我军挺进苏北以有力的配合。

  一九三九年底和一九四○年初,抗日战争形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日寇在对国民党加紧诱降的同时,集中主要兵力打击我党和敌后抗日军民,首先是华北敌后军民。国是党顽固派在日寇的诱降政策下,加紧推行“以军事反共为主、政治限共为辅”的反动方针,在第一次反共高cháo被我粉碎后,将磨擦中心逐步由华北移向华中,以顾祝同、李品仙、汤恩伯、韩德勤从苏南、皖中、皖东、豫东和苏北等地大举向我进攻,作为其准备投降的重要步骤。

  党中央、毛泽东同志鉴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血的教训,及时地要求全党同志提高警觉,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力巩固我们的党,巩固党所领导的军队和政权,以准备对付可能的危害中国革命的突然事变,并作出了大力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鉴于日寇大量增兵,华北敌占区日益扩大,我方斗争日益艰苦,以及国民党可能的公开反共和投降,全国xing突然事变可能到来,我军决不能限死在huáng河以北不入中原,故“华中是我最重要的生命线”。“整个苏北、皖东、淮北为我必争之地。凡扬子江以北,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统须在一年以内造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在军事上作了这样的部署:派八路军主力两万余人由冀鲁豫分路南下,会同新四军第四、第五、第六支队以及江南指挥部已到达苏北的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共同完成发展华中的任务。

  党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坚持了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政策,体现了抗日战争中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领导,不仅在当时对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的建议,指示“皖南军部速移苏南为宜”。从我们控制的郎溪、宣城地区到军部驻地泾县云岭仅一百六十公里左右,双方对进,一昼夜就可会合。我们布置了三个团去接应他们北进,并将电台呼号、通信联络约定好了。但项英同志竟又动摇起来,以种种借口拒绝北移,反而再三要求中央批准将叶、陶等部调回皖南。

  党中央断然拒绝了项英同志的要求,于一九四○年五月四日发出《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重要指示。其中指出:在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坚决地执行其防共、限共、反8共政策,并以此为投降作准备的时候,我们应qiáng调斗争,不应该qiáng调统一,如果不斗争,就将再犯一九二七年的错误。中央还就我在敌后地区的发展方针着重指出:“不应qiáng调华中特殊而坐失发展时机,在江苏境内,应不顾顾祝同、冷欣、韩德勤等反共分子的批评、限制和压迫,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迅速地、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

  这些指示是对项英同志右倾思想的再一次教育,又是对以陈毅同志为代表的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广大指战员的鼓舞与支持。陈毅同志当即召集县团gān部会议作了传达,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广大gān部了解到“五·四”指示的jīng神后,群qíng振奋。同时,陈毅同志以中央军委新四军分委会副书记的身份,再次向项英同志提出建议,促其北上。但项英同志却向中央撂挑子,说中央的“五·四”指示表明他的领导已有了路线错误和不执行中央方针,他“当然不能继续领导而且无法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