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战争回忆录_作者:粟裕(63)

2017-07-23 粟裕

  可是,对两李的统战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实表明,由于两李在抗日反韩这一根本立场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摇摆xing,因此对他们的争取工作要准备“和”与“打”两手并用,“和”是为了争取,“打”也是为了争取。当我方积极争取两李时,韩德勤利用两李对蒋顽压力的畏惧以及对我挺进纵队在江北发展的疑惧心理,又打又拉,表示要与两李“捐弃前嫌,重修旧好,共同反8共”,使两李动摇而倒向反我。

  一九四○年五月十七日,我挺纵为粉碎敌伪“扫dàng”,移往江都郭村休整。两李在韩德勤的挑唆下,说是占了他的地盘,竟向我挺纵下最后通牒,限三天退出郭村。在顽军保安第三旅的配合下,调动其第一、第二、第四、第六纵队向郭村进bī,总兵力达十三个团。其第二纵队踞于塘头、宜陵、丁沟一带,隔断郭村与大桥地区和苏南我军之联系;第四纵队在泰州、刁家铺、口岸一带;保三旅则在郭村以北之小岐一带,妄想一举围歼我挺进纵队于郭村、大桥地区。

  此时我方政治、军事态势急迫。一方面挺纵兵力单薄,顽我兵力对比悬殊,如作战不利,我将失去大江南北jiāo通的枢纽地带,势必严重影响我主力北上。另一方面,即使打败了两李,但如果处置失当,两李倒向韩德勤一边,造成韩、李反共大联合,对我发展苏北也极为不利。加之此时在有的领导gān部中对党的统战政策和争取两李的方针认识不尽一致。在此关键时刻,陈毅同志一面令在天(长)仪(征)扬(州)地区的苏皖支队星夜赴援,一面电示挺纵:他将立即渡江北上,亲临决策。电报发出后,他便换了中式夏布衫裤,戴上凉帽,匆匆向江北赶去。

  挺纵领导叶飞、管文蔚、姬鹏飞、张藩等同志接到陈毅同志的指示后,一面作紧急应战的准备,一面派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同志为代表,前去泰州向两李倡言和平。可是,李明扬却以开会为由离泰州去了兴化,李长江则扣留了陈同生同志。六月二十八日,开始了对郭村的大举进攻。李部先后到达兰家桥、白塔河、杨家桥、董家桥、庄家桥、吴家桥、huáng毛墩、麻村等地,形成四面包围、十路进攻之势。我军收缩于郭村、西周庄坚守。他们在地方党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利用李部各路互不配合的弱点,采取积极防御,逐次杀伤其最突出的一路,有效地稳定了郭村阵地。这时,奉命增援的苏皖支队已由陶勇等同志率领,跨越天扬路,夜渡邵伯湖,穿过日寇封锁线,日夜兼程一百余公里,突然进入了李部防区——郭村西面的杨家桥、麻村一带,与挺纵取得了联系,并于当夜进入郭村,分担了部分防务。

  六月三十日,我军挺纵第一团两个营于夜间隐蔽出击,突然袭入李军后方重镇宜陵,消灭其一个营和一个团部,李军大恐。此时,共产党员陈玉生同志率领了一个团

  (该团是我地方党领导的部队,为适应斗争环境,当时公开用李明扬的第三纵队第八支队番号),共产党员王澄同志率领了一个营(该营是李明扬的第二纵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是我地方党所控制的),在我第四团接应下立即起义,进一步改变了战场形势。我军反守为攻,对李军实行内外夹击,歼其三个团,迫使李军全线溃退。

  七月三日,陈毅同志被迎到郭村,他给部队以热qíng的慰问和鼓励。但他又说:战役和战术上的胜利,不等于战略上的胜利。我们要打开苏北局面,非把韩德勤打败不可;要打败韩德勤,就必须争取两李中立,不使他投奔韩德勤。这一打,究竟是把两李打到韩德勤一边去,还是打到我们这边来,这就要看我们政策和策略的威力了。

  这时,有的同志主张驻守郭村,不再前进;有的同志又主张直下泰州。陈毅同志认为郭村地区过于狭小,将来势必还会发生磨擦;而打到泰州又会bī得两李非倒向韩德勤不可。他决定乘胜打下塘头,控制jiāo通要点,解决部队给养;又在泰州城唾手可得的态势下,适可而止,收兵于泰州城郊的碾米场,并派代表去见李明扬,表明我顾全大局,灭敌、反顽、联李的方针不变,要他以“互助互让、共同发展”八个字来推动抗战。这时,李明扬从兴化赶回来收拾残局。听说我们不攻泰州,还派来代表倡导和议,正是求之不得,连忙向陈同生同志赔礼道歉,派专使陪送返回挺纵。电话架通后,陈毅同志亲自同李明扬通话,再次表明我军为了团结抗战,愿意与他们重修旧好,将俘虏他们的人员全部释放,归还缴获的部分枪支,并愿将郭村等地全部让出jiāo给他们,但要求他们团结抗日,助我东进;如果将来韩顽不以民族利益为重而向我进攻时,希望他们保持中立。李明扬难中得救,全部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