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继续保持政治上的主动与优势,在占领姜堰、打开粮源之后,再次表明我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初衷不变,只求救国有份,抗战有地,派朱克靖等同志四出奔走,联络各界绅民代表继续呼吁省韩,重开谈判,以求合理解决纠纷。
由于事关大局,我方团结抗战的旗帜鲜明,陈毅同志登高一呼,韩紫石等许多上层人士和八县代表同声响应,四五十个留胡须、穿长袍的人奔向huáng桥与我会谈。这些人中,有的确是本着团结抗战好意来的;有些是希望韩、我力量均等,以便在中间立足;有的则和韩德勤有不可分离的利害关系,眼看韩德勤再打就会失败,所以出来劝解。尽管各自的动机不同,但他们出面斡旋,对促进团结抗日是有利的。
当士绅代表向韩德勤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时,韩顽竟乘机要挟说:“新四军如有合作诚意,应先退出姜堰。”在他看来,“金姜堰,银曲塘”,我军以革命同志的鲜血换来的抗战阵地是决不会退让的;如果不让,他就有了向我进攻的借口。中间人士也很担心,认为韩德勤要价太高,我军必不答应,和谈必将失败。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我方断然答应让出姜堰。陈毅同志在姜堰召开的各方代表会议上慷慨陈词,表明我方顾全大局、忍让求全的苦衷,但也要求对方履行诺言。如省韩必yù置我党我军于死地,我方也只有出自自卫一途。陈毅同志义正辞严,博得所有代表的同声赞叹。如huáng桥朱履先老先生说:“如果你们退出姜堰,省韩还来进攻,则是欺人太甚,万分无理,不但欺骗了你们,也欺骗了我们,省韩必遭到苏北人民共弃!”
九月三十日,我军履行诺言,撤出姜堰。为争取中间势力,通知李明扬、陈太运来接防。李明扬喜出望外,单独接管了姜堰。我又主动送给陈太运一百多条枪。韩德勤一无所获,与李、陈之间的矛盾越发加深。
我军自攻取huáng桥到让出姜堰,把军事仗与政治仗、自主的原则与以退为进的策略结合得十分巧妙。尤其是姜堰,如不夺取,便没有让出的文章可做。而让出姜堰,对我是“一举三得”,既揭露了韩德勤积极反共、破坏抗战的罪恶yīn谋,在政治上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极大同qíng,造成我党我军完全有理的地位;又加深了苏北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还使我适时集中了兵力,在军事上对付韩顽的进攻处于有利地位。这些处置,是陈毅同志对党的斗争策略的杰出运用。
决战huáng桥,一举解决苏北问题
我军自北渡以来,经过四次战斗,连克huáng桥、姜堰,控制了东西一百公里、南北数十公里的较大地区。但从夺取苏北全局来说,还只是初步的胜利。因为,虽然我们已给顽军以一定的打击,但是同韩德勤的主力还没有jiāo锋,虽然我们已经控制了一些地方,但苏北抗日民主政权还没有确立;虽然我江南主力已经过江,但与八路军的联系还没有打通。所以我们还没有在苏北站稳脚跟。在这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是核心,只有同韩德勤的主力作了决定xing的较量,其它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这时,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第二支队已抵达涟水以北地区,新四军第五支队已列阵于宝应湖、大运河西岸,与我新四军苏北部队形成了由北、西、南三面夹击韩德勤的有利战略态势。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特别是韩德勤的反共yīn谋,中央公开提出了“韩不攻陈(毅),huáng(克诚)不攻韩,韩若攻陈,huáng必攻韩”的严重警告,使我军处于政治上的有理有利地位。
韩德勤深惧八路军与我会师,又以我退出姜堰为虚弱,决心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先歼我苏北新四军,然后回师对付南下的八路军。于是亲自指挥二十六个团共三万余兵力南下,妄图与我决战,歼灭我苏北部队于huáng桥地区。韩德勤主动寻衅,正是我一举解决苏北问题的良机。但我军全部人员仅七千余人,其中战斗人员不过五千余人。而八路军南下部队受到敌、伪、顽的牵制和半水网地区的阻碍,尚在老huáng河以北;第五支队在chūn季反顽战斗胜利之后,整训还未结束,同时又受津浦路东敌伪的威胁,暂难东渡。在这种qíng况下,要求北、西两军对我进行战役上的配合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只能在他们的战略配合下,作独立决战韩顽的准备。
大敌压境,顽军多我数倍,能不能打歼灭战呢?从发展苏北的任务来看,我们是必须打歼灭战的;如果只把韩德勤击溃,没有歼灭他的有生力量,他还会卷土重来,对我开辟苏北、发展华中很不利。但是在实际上能不能达到目的呢?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与敌人作战,在战略上是以少胜多,在战役上、战斗上是以多胜少,这是一个原则。但当前的形势却要求我们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战斗上也要以少胜多。我军军政素质是敌人所不可比拟的,我军又处于“哀兵”的地位,“哀兵必胜”。但是,要克敌制胜,还需要发挥灵活机动的军事指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