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战争回忆录_作者:粟裕(72)

2017-07-23 粟裕

  在这样的形势下,全区人心比较动dàng。社会上层爱国人gān和广大工农基本群众为我军能否生存、能否坚持苏中抗日斗争而担忧,有些地主、商贾和游民表现动摇、观望、变态。人民群众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新四军打国民党顽固派很行,现在日本人来了,你打不打?能不能打胜?

  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要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顿挫敌伪的进攻,抑制其嚣张气焰,坚定gān部、群众的抗日信心,同时要预计到今后斗争形势将日益尖锐,转好思想弯子,不失时机地将工作重心由城镇转向农村,作战对象由顽军转向日军,作战方法由运动战转向游击战,并以游击战为中心,实行组织形式、领导方法、工作作风等各方面的转变。这一转变就苏中来说是战略xing的,不转变,肯定要吃大亏,转变得不适时,转变得不好,也要吃亏。在作战指导上,必须从华中全局出发,把苏中当面的反“扫dàng”斗争同看好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的南大门紧密结合起来,要敢于刺激敌人,敢于威胁敌人,以主力部队为骨gān,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粉碎敌人的“扫dàng”,并求得最大限度地把敌人吸引在苏中地区,以保障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的相对安定。

  苏中区的转变是同对敌作战结合进行的。我们获悉李长江准备投敌的qíng报后,将主力部队隐蔽集结于海安至曲塘之线的区域内,加qiáng侦察、监视,进行讨逆准备。与此同时,我党政机关也在群众中进行反“扫dàng”的动员布置,一切公开的力量准备适时撤出城镇,转入农村。二月上旬,军部来电指示:“李长江在泰州公开投敌,通电就任伪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yīn谋很大,海安、东台及兴化均在其计划之内;此贼不除,后患甚多,望集全力解决之。”二月十八日,陈毅代军长、刘少奇政委颁布讨逆令,命我为讨逆军总指挥,叶飞为副总指挥,刘炎为政治委员,“速率所部歼灭李逆”。陈代军长还亲临我指挥部坐镇,对部队作战斗动员。讨逆战役于当天(十八日)发起,我军分三路出击,十九日即连克姜堰、石家垡、苏陈庄,二十日攻克泰州城。李长江猝不及防,士无斗志,兵败城破,扔下佩剑,翻墙脱逃。我军乘胜追至界沟、塘头。三天作战,歼伪军三千余人,并接受两团伪军反正。

  与李长江投敌相呼应,日军亦于二月十八日由扬州、huáng桥、如皋等地出兵,对我苏中进行第一次大“扫dàng”。日军企图进占海安、东台及兴化,并夹击我军主力。我军于讨李战役后,立即撤出战场,按预定计划,第一、第二、第三旅各参战部队,以团为单位,分别撤向第三、第二、第四分区农村,进行反“扫dàng”,并以主力,一部转移至东台以北,打击北犯日军。日军虽先后占领了我海安、东台、泰州三城及其沿线许多集镇,也占领了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统治的兴化等地,但日军伙同李长江合击盐城的计划被打破了。

  讨李战役和反“扫dàng”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叛国投敌的民族败类和日本侵略者,警告了投降派、亲日派;国民党投降政策也被bào露在广大人民面前。苏中抗战军民受到胜利的鼓舞,为深入农村开展根据地建设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

  四月中旬,我们为了掩护苏中根据地建设,策应北线新四军第三师收复被韩德勤侵占的蒋营的作战行动,发动了对日军的攻势作战。首先在第三分区向泰州、靖江地区之日伪据点发起攻击,连克古溪、蒋垛、苏陈庄、大泗庄、孤山、老庄头、姚家垡等据点。在姚家垡战斗中,击毙日军泰兴城防司令以下二十余人,生俘日军两名。在兴化梓辛河伏击战中,击沉日军汽艇一艘,歼敌一个小队,生俘日军两名。

  在此期间,我利用日伪在占领主要城镇后忙于修筑据点,我军已顺利转入农村休整的短暂间隙,于四月十日在角斜旧场召开了gān部大会,作了由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问题的讲话,动员苏中全党全军转变思想、组织、工作、战术,提出一切工作深入农村,一切工作扎根基层,一切工作适应游击战争,一切工作为战争胜利服务。坚决粉碎日伪的“扫dàng”,反对游而不击,反对“跑扫dàng”、“躲扫dàng”,做到游而必击,扰而必乱。加qiáng地方武装建设,各县普遍建立县独立团或县大队,以带领民兵、自卫队就地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结合实际,对党政军机关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军队要短小jīnggān,裁汰老弱,紧缩机关,减少非战斗人员,充实连队,变“大后方”为分散的“小后方”。党政机关要军事化、游击化,提倡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反对大呼隆、一般化。群众组织要把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严格分开,以便在敌伪侵占时仍能坚持隐蔽斗争。关于作战方法,以团为单位的战斗和行动将大为减少,代之主要以营连为单位的、有计为有目的的、经常而有效的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我并结合苏中实际,介绍了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若gān游击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