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我们大力加qiáng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了一项重要的组织措施。我们活动的地区,多数商品经济发达,文化水平较高。随着抗日làngcháo的高涨,我党我军影响的扩大,大批知识青年参加了我们的部队。当此斗争形势转变之时,我们把大部分知识青年派到部队当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有的先当一段文化教员再当政工gān部,使他们在基层、在战火中锻炼并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据一九四一年十月统计,营以下gān部中百分之六十、连队指导员中百分之七十(以后占到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青年知识分子。部队注进了新的血液,政治工作生动活泼,朝气蓬勃,成为第一师的一个特色。第一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十分活跃而有成效,值得专门一写,我在这里只是点到而已。
六月下旬,苏德战争爆发。德军战争初期的胜利,大大刺激了日寇的野心。于是日军在华中调集第十五、第十七师团和第十一旅团之各一部,接替第十二混成旅团在长江北岸及运河沿线各据点的防务,集中第十二混成旅团之全部及李长江伪军共一万七千余人,于七月二十日由东台、兴化、she阳、陈家洋四路合击盐城,再次妄图摧毁我新四军军部。
华中局和军部提出了“保卫盐城”的政治号召。苏中军民全力以赴,协助第三师、盐阜区进行反“扫dàng”。遵照军部的统一部署,我第一、第三旅在第三、第四分区选择敌伪的要害狠打。第一旅围攻泰兴、姜堰,攻克古溪、huáng桥、季家市、蒋垛等据点,毙伤大量敌伪军,并突然以主力回攻泰州,予敌十二旅团部以qiáng烈震撼。第三旅袭击林梓、余西、金沙、北刘桥敌伪据点,一个月作战十余次。第二旅在盐城以南,对自东台北犯盐城之敌节节抗击,予以杀伤和歼灭;敌占盐城后,第二旅又转到其侧后,破坏盐城至东台敌jiāo通线,打击其来往部队,阻止敌伪在盐城、东台间建立联络点,并在伍佑、刘庄、白驹、西团、小海作战,以连为单位层层阻拦进攻之敌,击沉敌汽艇二十余艘,后又乘敌占领盐城后仓促回兵之际,攻克裕华镇,活捉日军七名,全歼秦南仓据点之伪军。
苏中区凌厉的攻势作战,策应了第三师和盐阜区的反“扫dàng”,防卫了华中局、军部的南大门。日寇痛感苏中区抗日军民的威胁,不得不暂时放弃摧毁我新四军军部的企图,转而南下寻歼我苏中主力部队,企图首先控制苏中。自此以后,苏中区一直成为华中日寇进攻的一个重点。苏中地区的斗争形势迅速尖锐化了。
在军事斗争胜利的鼓舞下,以军事斗争为掩护,苏中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开始了在农村建党和开展“二五”减租运动,农抗会等各种群众组织陆续建起来了。组建了地方武装,到四月底建成东台、泰东、兴化、靖江、如西、泰兴、泰县、南通、如皋、启海十个地方团,共计六千二百余人,有长短枪三千八百多条。六月底,脱离生产的民兵自卫队发展到近万人,不脱离生产的民兵发展到十六万人。
回顾这一段历程,在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在形势急剧变化的qíng况下,比较主动、适时地完成了任务。成了工作重心的转变,并且在农村中站住了脚,为对付以后日军更频繁、残酷的“扫dàng”作好了准备。
根据地基本区的争夺
苏中军区是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日正式成立的。根据华中局、军部指示,全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划分为四个分区(地区)和兴(化)东(台)泰(州)特区。由第一、第二、第三旅分别经营第三、第二、第四分区。各分区(地区)成立中共地委、行政专员公署和军分区。第一分区包括江都、高邮、宝应三县(机构后建立),第二分区包括兴化、东台、台北、泰东四县;第三分区包括泰兴、泰州、如西、靖江四县;第四分区包括如东、如中、通中、通西、通海及海启六县。成立联合抗日司令部,简称“联抗”,活动于顽友我结合部的兴东泰地区。中共第一地委书记兼第一专署专员惠浴宇,第一分区司令刘先胜;中共第二地委书记章蕴,第二专署专员刘季平,第二分区司令管文蔚(兼),政委钟民;中共第三地委书记韦一平,第三专署专员朱克靖,第三分区司令陈玉生,政委叶飞(兼),中共第四地委书记向明,第四专署专员季qiáng成,第四分区司令季方,政委向明(兼);“联抗”司令huáng逸峰(以上均为第一届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