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一九四三年是在紧张的气氛中开始的。日寇在泰兴、如皋、东台、海安一带增凋兵力,有举行人规模军事行动的模样,随即又有敌三个师团将增调苏北的传闻。一九四二年冬反“清剿”胜利后形势一度相对稳定,现在又突然转为紧张了。我们为应付最严重的局面,雷厉风行地抓紧进行在一九四二年十月即已开始的jīng兵简政工作,并准备为主力兵团另行择地整训,一时引起部分gān部和群众的不安。区党委认为主要是宣传上有片面xing。在一九四二年十月下旬召开的“南坎会议”上,传达了“今年(一九四二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的政治口号,当时过多地qiáng调了反攻的形势和准备反攻的力量,忽视了对今后艰苦斗争的宣传。观在弯子一下子转这么大,自然要引起群众思想上的波动。于是,我们立即坦率地说明前一段对形势的宣传不够全面,在指出大好形势的同时,qiáng调指出一九四三年是苏中抗日斗争最尖锐、最艰苦的时期,也是黎明前的黑暗的时期,号召全体军民坚定最后胜利的信心,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早日到来。不到半个月,gān部、群众的qíng绪稳定了,全体军民投入到新的以反“清乡”为重点的斗争之中。
早在一九四一年初,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部就确定了以长江下游为起点,逐次推行“清乡”的方案;汪jīng卫伪国民政府也将其定为国策。同年三月成立了“清乡”委员会,汪逆自任委员长,伪江苏省主席、国民党特务头子李士群任秘书长。从一九四一年七月起,先后对我苏南抗日根据地的苏常太、澄锡虞地区,进行了首次“清乡”。我苏南区党委、第六师经过一段艰苦奋战,转为执行合法斗争、隐蔽坚持的方针,原活动于该区的第六师第八旅奉命撤出苏南,进入苏中第一分区。汪逆便大肆chuī嘘所谓“胜利”,于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一日制定了《民国三十二年度上半年清乡工作训令》,确定在苏南继续推行“清乡”,在浙东进行“清乡”试验,而将“清乡”重点放在我苏中根据地,并首先选择临江濒海、易于分割封锁、对日伪威胁最大的我第四分区,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实验区”。划定天生港、丁埝之线以东,丁埝、马塘、南坎之线以南,东至huáng海,南至长江为“清乡”区范围。除调集伪第三十二、第三十三、第三十四师外,日军还从苏南抽调了参加过对苏南“清乡”的第六十一师团的四个大队和部分宪兵,以及大批“清乡”警察、特工和伪方行政人员,进驻“清乡”区内各集镇和重要村庄。沿“清乡”区边沿,日伪军构筑了长达一百七十五公里的竹篱笆封锁圈,每隔一定距离构筑碉堡、了望哨,派兵驻守。封锁了长江岸边大小口岸,仅留少数孔道,派兵把守。占领了沿海集镇,封锁了海上与陆上jiāo通。日伪计划用六个月时间完成“清乡”,妄图在“清乡”区内彻底消灭我党我军,肃清一切抗日势力和“敌对分子”,建立起彻底的伪化统治。
日寇对第四分区的“清乡”,原计划于一九四三年三月一日开始。我们为打乱其部署,鼓舞群众斗争qíng绪,决定先发制人。我师部特务团主力于二月二十三日一举攻克如皋县曹家埠伪军据点,第三旅及第四分区主力又乘伪军调防之机,攻入金沙、余东、三阳、悦来、小洋口等十多处据点,还进抵长江边,掩护群众烧毁了日伪用以封锁“清乡”区的大批毛竹,迫使敌人把“清乡”计划推迟了一个月,到四月一日才开始。
区党委把领导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组织实施上,首先是制定反“清乡”斗争方针。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八日,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确定反“清乡”斗争的总方针是必须坚持原地斗争。苏南反“清乡”执行的是合法斗争、隐蔽坚持的方针。我们依据华中局、军部的总方针,对比苏南的qíng况,从苏中实际出发,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我们如果也和苏南采取同样的方针,将使日寇得以基本上实现在第四分区的伪化,并必然将“清乡”依次扩展到苏中全区。苏中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前哨阵地,如果不能保持,则敌我斗争的第一线势必向北推移到盐阜、淮南、淮北诸地区,对全局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制定了“以公开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目的”的方针。我们认为,苏中是具有执行这一方针的条件的:第一,第四分区的地理状况虽临江濒海,水网jiāo织,jiāo通便捷,与苏南大致相同,但是它背靠大块根据地,有苏中全区作支援。第二,苏中有坚qiáng的武装力量,有在平原水网地区同敌伪开展游击战争的丰富经验,可以在军事斗争中取胜。第三,苏中抗日根据地是在同敌人反复激烈斗争中坚持、巩固起来的,全区人民和各级组织经受过锻炼和考验,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九四二年反“清剿”斗争的经验。第四,苏中区领导已经为应付最坏形势的到来,在领导体制、斗争方针、组织形式、作战指导、物资储备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全区领导处于有备的状态。当然,我们也充分估计到斗争的长期xing和极端尖锐、极端艰苦、极端残酷;苏中全区,首先是第四分区必需为之作出最大的牺牲,但是这种牺牲是光荣的、值得的。这一方针得到华中局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