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英台大大带我飞_作者:林知(6)

2017-03-06 林知

  半壁朝廷都姓齐,他们小小的国子学哪敢不从。
  马子明自然也能想明白这背后的动作,可一时也无从与齐家争锋,苦水只得往肚子里咽。又怕让马文才知道了伤心,影响他养病,这才一直瞒着。
  其实在他心里,他倒认为以马文才的xing格,并不适合再回到国子学里,还不如自家请个先生。他本就不是非盼着儿子飞huáng腾达的那种父亲,但这么说出来倒像是瞧不起儿子,还不知儿子会如何看他。这好不容易乖巧了些,他可真怕儿子又犯倔。
  如今马文才主动提起,他有些愁,沉吟了片刻,问道:“文才,你可想回国子学?”若是儿子想,他说什么也要拼一拼。

  第3章 书院(上)

  若问马文才,他倒恰好并不想回去。国子学里全是士族门阀的后代,鱼龙混杂、派系众多,与朝堂政局也密切相关。别说之前的那个马文才了,就是现在的他也没那个自信能在国子学里安安稳稳待下去。国子学里这些生员轻易就能做官,没几人真心向学。他主动提起来,只是以为他父亲会高兴。
  此时见了陈氏和马子明的反应,马文才还有什么不明白,便直说了:“儿自知诗词文采、治国方略均不及阿父和长兄,本也无意做官。发生那事后,更晓得官场复杂,以儿子的xingqíng不如不去,免得给家中添麻烦。”
  马太守虽然也这样想,听了这大实话还说忍不住恨他不争气,瞪了他一眼,道:“那国子学不去便不去了,无足轻重,只是你这读书不可荒废。不如我便请一位德才兼备的先生来家中做教习吧。”
  马文才哪有不答应的道理,凑到马太守和陈氏身旁,这边捏捏肩膀、那边锤锤腿,笑道:“还是阿父、阿母好!”闹得两人又好气又好笑。
  说起来简单,但真找起先生来却没那么顺利。大约是时机不巧,找到的几个适合的先生不是要去其他地方就是已经要去别人家了。
  “文才,这一时偏偏找不到合适的先生,”马太守说着,自己都觉得太巧,“不过钱唐县有个姓周的先生开着家书院,听说是满腹文章、人品高尚,只是个xing有些清傲,不愿到府上设馆。”
  马文才暗忖,难道这世上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所以冥冥之中注定,他要碰上二人?他问父亲:“阿父觉得,我是该去周先生的书院,还是再找找其他先生?”
  “我虽然希望有个先生在府上专门教你,可这一时之间恐怕很难找到适合的人选,”马太守也是为难,“这周先生名望极高,你若拜在他门下也不坏,总好过在家耽误时日。”
  马文才也觉得是这个道理,便说:“儿愿意前去周先生的书院读书。”
  马太守道:“好。这事宜早不宜迟,我这就修书与周先生。钱唐县在吴郡下辖,我和吴郡太守也算熟悉,到时也好叫他看顾你几分。你去同你母亲说吧。”
  陈氏听说马文才又要离家读书,十分不舍。在国子学的几年,他就难得有机会回家。
  “行了,你去吧。”陈氏收拾起心qíng,讲马文才赶回去,“钱唐县不远,这两天应该就有回音。我先带人将你的行李收拾起来,免得到时候来不及忙中出错。”
  陈氏的话没错,一天后的一大早,回信就送到马太守手上。他当天便让陈氏与马文才准备行囊。
  又过了两天,适逢马太守休沐,一家三人一齐吃了顿温qíng脉脉的午餐,马文才就带着三七、六曲出发了。
  马太守与陈氏一直将他送到府门,陈氏还是忍不住红了眼。她拉着马文才的手,念叨着要吃好睡好,又转头吩咐三七和六曲好好侍候。
  马太守在一旁频频点头,最后拍拍马文才的肩膀,道:“像周先生所开这样的私教书院里都是些寒门庶人,士庶有别,你不必与他们相处得如何和睦,只专心读书便是。”
  马文才也是鼻子发酸,跪下拜了拜,终究挥手离开。
  一行一共五人驾着两辆牛车,除了马文才和他的两个仆人,还有马太守特意雇佣的向导和保镖。那牛车一看就jīng致舒适,木质的车斗简直像个小房子,既高又宽敞,躺两个人都绰绰有余。
  此时正是二月仲chūn时节,江南已有绿意。马文才难得见到野外的景色,时不时钻出车厢坐在车辕上,随着牛车慢悠悠一摇一晃的节奏看风景。chūn风中夹杂着湿润的水汽,扑在脸上凉丝丝的却不觉得冷。他突然想起小学课本里有篇散文,一时兴起大声背道: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chūn天的脚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