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漫同人 > [梁祝]英台大大带我飞_作者:林知(7)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三七犹豫着问:“公子,你念的是什么?我怎么听不大懂?”
马文才嘿嘿一笑,道:“这是你家公子我见到这chūn日美景所做的文章,你看如何啊?”
看三七支支吾吾不晓得说什么的样子,马文才忍不住哈哈哈大笑起来。在这笑声美景之中,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看似已经融入新的生活,但这巨大的转变其实仍在他心里留下了焦虑与恐惧,直到此刻他才终于放下负担,全然接受现在的人生。
马文才叼着根嫩糙jīng忍不住想,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也去这座书院?会不会像传说中所说的那样在路上相遇?他暗搓搓琢磨,爱上女扮男装的祝英台的梁山伯,他到底是直的还是弯的呢?这简直是传说留给我们的一个迷……
不过三五日,众人便抵达钱唐。
书院位于钱塘县凤凰山万松岭,因为时间有些晚,马文才决定先在县城内住一晚,梳洗gān净,第二天再去拜见。同时,也差人去往吴郡的治所吴县寻太守报信,既然马太守已经拜托过这边太守照看,马文才也要有晚辈的礼貌,告知并感谢对方才是。
第二天一早,马文才几人便起身前往书院。万松岭恰如其名,山中多是形态各异的松树,在二月中也是绿色,不过由于天气湿润还有些凉意,显得有些yīn森。
沿着略有些湿滑的山道前行,远远地,在山林中露出一座衡门。衡门上刻着四个大字,“万世师表”。衡门右侧有块石碑,最上端正是“尼山书院”四个字,下面细细密密地刻着许多。走近一看,记录着这书院的由来。
马文才为这书院的名字疑惑了许久,为什么这建在万松岭上的书院偏偏名字要叫“尼山”。读了这碑文才晓得,据说孔子诞生于尼山,但如今北边失陷,书院的山长周士章周先生为了纪念孔子,便将自己的书院取了这个名字。
碑文上还记述了书院创建的经过,以及周山长的教育理念及志向愿景等等。
马文才通读一遍,觉得这碑文写得不错,朗朗上口,用词也挺讲究。他灵机一动,拿出纸笔便誊抄了一份。
走过衡门,路也好了不少,但没多远就是高高的阶梯,书院大门就在阶梯尽头俯瞰着他们。
马文才咕哝了一句“我就知道是这样”,下了牛车,同三七、六曲将行李装进预备好的扁担里。三七和六曲两人各挑了一担,马文才不顾他们反对,自己也背上一个包袱。向导和保镖驾着牛车原路返回,他们三人则踏着阶梯向书院走去。
短短几十级台阶,马文才爬得面色发白。因为养伤在chuáng上趴了一个多月没怎么动,他四肢都没什么力气,背着十几斤重的包裹都累得他腿软。
他喘着气,默默在心里的计划加上第三项,锻炼。
站在书院门前,只见粉墙黛瓦,一字型的门楼正中是扇乌漆的大门,顶上是双层的飞檐,檐角立着简化的神shòu象,门梁上雕刻着祥云图案。大门两旁各有一扇小一些的侧门,门上悬着一条牌匾,上书“尼山书院”。门楼两侧连着长长的围墙,深入山林,墙内茂密的竹林越过围墙探出来。
马文才看了一眼三七,他会意走上前敲了敲侧门。
侧门开了半扇,一个身穿短打、约二十多岁的年轻男人站在门槛内,笑着拱了拱手,问:“不知足下到此书院所为何事?”
马文才也回礼道:“在下会稽郡山yīn县马文才,拜请周先生门下读书,劳烦通报。”说着递上了名刺。
那人走出门来,双手接过名刺,客客气气地说道:“请稍后,小人这就去通报。”说完,不经意般扫了一眼门口三人,快步进门去了。
这人虽然态度恭敬,但马文才却总觉得仿佛哪里有些不对,让他心里发沉。
很快,这人回来开了正门,将马文才三人领进门。
进门正对着一块青砖影壁,不甚宽阔的院落两旁整齐地坐落着两排厢房。绕过影壁又是一座门,门匾上写着“高山仰止”四个字。跨过这道门,迎面便是一座三开间的屋子。开阔的院子中有两条石板路jiāo叉,前后连接着门与堂屋,左右连接着两个侧门。
此时这屋子门窗紧闭,没有声音。马文才只看到那门上的匾额写着“明道堂”,便紧跟着领路人走进了右手边的门dòng。这里是个跨院,三边各有一排厢房围出个院落。正中一棵老松,松盖向一侧伸出,形如飞檐,松盖下一整块青石,石头四周凹凸不平,顶面却磨得光滑,正如一张案几,颇有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