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英台大大带我飞_作者:林知(73)

2017-03-06 林知

  然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圣上驾崩。
  这一位皇帝是南迁时,许多世家尽力保护下来的唯一一个嫡系皇室血脉,尚且年轻,也未曾有子嗣。驾崩的原因,说起来却叫人哭笑不得。
  后宫争宠。
  皇帝在后宫中曾笑言一位妃子不如另一位年纪轻、颜色好。那个妃子心中记恨,竟趁皇帝在她宫内睡着时,叫宫女一起用被子将他捂死了。
  且不说这弑君的后妃要如何处置,梁家趁机扶持了皇帝的一位年幼的堂弟登位,自己摄政。
  章家虽极力反对,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兵将在外,城内势力却比不过梁家。
  梁家在小皇帝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从小皇帝那里发了一道圣旨,派梁家出兵剿灭章家所领的“叛军”。
  两家在江畔短兵相接,打得比齐宋两家时更凶狠,完全是一副你死我亡的架势。
  小皇帝不懂政事,梁家忙于对付章家,朝堂中再起暗涌,许多世家便也想做第二个“梁家”,坐收渔利。
  祝家见qíng势即将彻底混乱,便决定趁此机会立即启程,同马太守一家向西迁入蜀地。
  马文才骑在马上,身着轻巧铠甲,腰间挂着一柄长刀。
  在他右手边,祝英台同样骑着马。经过长途跋涉,他皮肤晒黑了些,人也更jīng瘦,脸上的ròu都少了,显得格外锐利,如同出鞘的宝剑。
  他们两人身后是一队兵,大多是祝家分散藏起的私兵,还有些是自救会的同窗。
  他们一路沿着江岸前行,江中是载有祝家族人和马太守家妇孺老弱的舟船。
  除了马文才、祝英台所领队伍外,还另有五支与之相似的队伍。六队人马兵分两路,分别沿江南北两岸行动,前有探路,中有接应,后有支援,一路护送江中船只。
  这一路来,他们并未遇到过军队,更多的是些居无定所的流民,和各类匪徒。
  脚下的路一转,走在他们之前的队伍停在路边,这是抵达蜀郡前的最后一个码头,所有人均在这里集结。
  休整了约半个时辰,远处有马蹄和车轮的声音传来,正是前来迎接的马家队伍。
  马子明与带队人简单寒暄,重整编队再次出发。
  五日后,翻过又一座山,踏出山脚密林,一座城门出现在远处。
  马文才与祝英台相识一笑,双腿一夹马身,向前行去。
  一年后。
  梁、章两家率先引燃的战火已经席卷整个江南腹地,世家几乎无一幸免,或主动或被动,加入到乱战之中。
  小皇帝长了一岁,仍是小皇帝,似乎超然于混乱之外,从无任何动静。
  蜀郡,祝家站稳了脚跟,与马家的合作也果然愉快。
  马家虽然将蜀地尽掌于手中,却一直未获兵权,只有少许家族私兵。而祝家,竟在安顿下来后,又不知从哪里带来了数千jīng兵。这支队伍亦全然听命于祝家。
  两家一家主政、一家主军,通力合作,将蜀地打造得如同铁桶。
  梁山伯也在这一年加了冠,与祝英玖定了亲。
  其实,祝家与梁家早先便有意叫两人先行订亲,梁山伯却不愿叫祝英玖委身下嫁,于是花了近一年时间在军中打拼,总算有所成就,更配得上祝家小姐。
  马文才观礼时忍不住想,这世界总算还是有些梁祝传说的影子,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九妹相识相爱,只不过没有他在其中横cha一棒,两人顺利定亲。
  祝英台见他出神,以为他也想有个正式的成亲仪式。他回去后便同两家长辈商量,在梁祝定亲后不久,与马文才也成了亲。
  仪式不大,除了家人和亲近的友人,他们也没有邀请其他宾客。
  但马文才仍旧感慨,自己何其幸运。
  两年后。
  江南战火绵延,蜀地终究不得全然避开。
  马文才抓破脑袋,想了许多城防的武器,将所有外敌挡在城墙之外。
  城内,他亦琢磨了些新的主意,叫政风为之一肃,其中也少不了从现代学去的平衡监督之法。众人说起他来,也慢慢的不再是马子明的小儿子,也少有人相信,他曾经是个文不成、武不就的纨绔。
  祝英台亦在军中效力,他功夫不错,处事圆滑,带着自己的队伍也立过几次功劳。
  两人一文一武,配合更加默契。
  五年后。
  马文远又生了个儿子,主动过继给了马文才。
  祝英台也从他的兄长那里过继了一个男孩。
  两个从未养过小孩儿,当起父亲却颇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