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作为临安军校的第一任校长,苏若沈心中是怎么想的呢?咳咳,他当时只是觉得,被叫做“校长”很有意思……
想到就做。
苏若沈将内阁召集了起来,开始了属于他的一言堂时代。
“朕知道,你们对朕的一些决定感到不解。”苏若沈扫视一周,“朕也不需要你们可以理解,时间到了,你们自然会明白朕的苦心。但是现在,朕没有闲工夫解释这些,所以,你们只要听着朕的命令,一丝不苟的去完成,就足够了。”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你们做的还算不错,朕的jiāo代都没有落下。”苏若沈眼中露出赞许之色,这让内阁的七位成员面色都有些激动。苏若沈虽然还不到14岁,但是他所散发出来的气势,已经算是一位真正的帝王了。
从普通人成长为帝王需要多长时间?苏若沈说,三年足以。
苏若沈继续道:“朕准备开设一间‘临安军校’,为我大宋培养基层军官,使之都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这样一来,即使主将身死,对于全军也不是太大的打击。”
在座的跟着苏若沈两个多月了,一些词汇还是明白的。
听到此言,岳山眼前一亮,击掌道:“陛下果不愧是我朝的军事天才。如此一来,我军指挥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灵活度。”
孟宗政也道:“将临安军校与卫圣军相结合,相信不会多久,我大宋的军力将上升数个台阶。”
赵与芮对军事不敢兴趣,却在两位当世良将的解释之下,也明白了过来,南京军校的意义,也投了赞成票。
真德秀却是担心:“陛下,如何保证基层军官的忠心呢?”
苏若沈胸有成竹道:“真爱卿知道朕的卫圣军每天必上的思想教育课吧?”
真德秀也是聪明之人,一听便立时明白了过来。他拜服道:“陛下圣明。”
临安军校在异常顺利的qíng况下成立了,这虽然出乎于苏若沈的意料之外,却也是在qíng理之中的。
临安军校选址建在距离临安城10里的郊外,管理制度仿照现代军队。
苏若沈的亲笔题词被制成了牌匾,高悬于临安军校的大门之上。
忠君爱国,卫我山河。
这八个字被苏若沈立为校训,每一个进入临安军校的军官,都必须牢记。
第十二章 充实国库
经过苏若沈这么没命的折腾,经过抄史弥远等人家得来的钱财很快就用完了,户部尚书真德秀终于急了。
“陛下,现在国库空虚啊!”
苏若沈头痛的看着一脸悲壮的真德秀,这老家伙跟他混熟了就少了往日的敬畏,反而有种向着无赖发展的趋势——这难道都是被苏若沈传染的?
“距离上次抄梁成大等人的家,还没过去几个月吧?”苏若沈装糊涂,“这会儿怎么国库又空虚了?”
真德秀恨得牙痒痒的。他正色道:“陛下,距离上一笔收入已经过去了五个月,您花钱又是大手一批,国库就得少去一大笔钱。况且您的卫圣军日常的训练装备,又是一大笔花销;您又增设了火器营……”
……其实苏若沈有时候挺同qíng真德秀的。遇到这么能花钱的皇帝,真德秀真的很可怜。
但是同qíng归同qíng,该花的钱一分不能少花。
“荣王不是还有一些没有处理完的逆臣么?”苏若沈温和微笑,却让真德秀冷汗直冒。
“陛下是说……”
“抄家啊,”苏若沈拿起一旁的茶杯,漫不经心地弄着上面漂浮着的茶叶,“目前来钱最快的途径,不就是抄家么?”
虽然抄家很慡,但是却不是什么长久之计。苏若沈又将脑筋动到了航海上。要知道,那可都是bào利啊!不过出口的东西一定不能是金银,金银之类的,应该向国内进口才是。然后又想到了纸币的问题,苏若沈不禁有些头大。
海军才刚刚整治,言之靖也是刚上任,距离可以海上作战还是有些距离的。
算了,还是一点点来吧。
前些时日想出的商业税管制问题,以及逐步提高商人社会地位的事,在南京周围还算不错,但离了南京,进行得并不顺利,这还需要苏若沈进一步整顿。
说到这里,我们先来看一看宋朝的收入的组成。北宋中期以后,国家税收只有不到30%来自农业税,其余70%以上来自工商税。南宋时由于土地减少,农业税收入进一步降低,只占20%左右,关税占到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