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小吏(七五同人)_作者:拉棉花糖的兔子(533)


  最近,因为刊登了公益广告,所以朝廷出钱,《东京日报》发抄的范围更广了,在外地再传播,现在能够辐射很多地方了。
  这时候,傅云沣回来了。
  他看到云雁回在写什么,顺口问了一句:“雁哥儿写什么呢?”
  “寻人启事。”郑苹喜不自胜,给傅云沣解释了一下这个东西。
  傅云沣一听,十分感兴趣地坐到了云雁回旁边来,“我当年习武的时候,有个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后来他举家搬迁,我们渐渐便失去联络了。照你这么说,我若是在《东京日报》上刊登一则消息,也有希望被他看到?”
  “照理来说,是有一定希望的,把此人形象与信息写明,便是他自己看不到,他认识人也有可能看到。”云雁回解释道,“咱们《东京日报》现在影响力挺大的,你想想,国外都有人看……”
  傅云沣哪听得下他后面那番理论,坐过来一点,兴致勃勃地道:“那帮我也写一个寻人启事吧,对了,既然能寻人,是不是还能寻物?”
  傅云沣还挺能举一反三。
  云雁回点头,“是啊。”《东京日报》广告费贵啊,估计也就他们家这么样玩了。
  傅云沣:“啊,我幼时曾经在家附近吃到一种米糕,甚是美味,可是后来那小贩就不来了,我不记得招牌了,似乎也没有招牌,只记得小贩姓范,几十年了,再也没找到过……”
  云雁回:“……”
  郑苹:“……”
  看在傅云沣的确对范氏米糕念念不忘的份上,云雁回还是帮他写了一个寻物启事。
  看到郑苹的注意力都被转移了,云雁回得意洋洋,当天下午,就溜达着去《东京日报》,给他们递了个广告,还拜托往前排点,尽早发出来。
  《东京日报》的编辑想看到的那个找米糕的启事,差点喷出来,“先生,有钱您就这么花啊?”
  旁边的人一听,想知道云雁回又搞什么幺蛾子了,纷纷探头来看,结果也都差点喷了。
  “什么?寻找童年美食?”
  “范氏米糕……这是什么珍馐美味啊。”
  “不就是街边小吃吗?这也要登报?”
  对于众位编辑来说,他们报纸还是比较高大上的,登这种无聊的公告,感觉很奇怪。
  有人摇着头道:“云先生这是在支持咱们呢,您看,先前给人祝寿也登报……”
  “就是,说不定这个日后也是大有作用的呢?”
  这时候,最开始那位编辑翻到了后面的寻人启事,云雁回在里面加了些郑苹的描述,十分情真意切,叫编辑看了之后,瞬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他们还不太能理解寻找一种童年美食的情怀,但是,在这个通讯困难、交通不便的时代,谁没有几个失联的亲友啊。一开始还有点朦胧的想法,一下子就明晰了。
  丢了东西,还能满城贴告示,丢了联系,你能全国贴告示吗?
  可是贴在报纸上可以啊,这也是几乎每个州府都有人能看到的。这个思路,可比较新奇。一转眼间,就印证了先前那位编辑的话。
  相对于广告,这种告示是一种比较私人的作用,但是其影响力,要是发挥出来,在这个时代,绝对不亚于商业广告。
  云雁回现在很少参与《东京日报》的运营了,希望他们自己发展,但是现在他运用《东京日报》的行为,能够被大家极快发现作用和潜力,也说明他们越来越娴熟了。
  把稿子和钱一交,云雁回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不留下一句讨论。
  ……
  过了几日,《东京日报》果然登出三则启事,引起众多热议。
  倒不是内容有多感人,而是很多人都想到自己的亲朋好友。若是花上一笔钱,能够重新联系上,很多人还是愿意的。
  所以,一时之间,本来是云雁回安慰他娘的行为,很多人开始盯着结果,还写信给《东京日报》,请他们跟踪报道,确认登报寻人这种方式是否有效。
  《东京日报》的编辑们哭笑不得,那启事是按广告登的,又不是新闻,他们还要追踪结果啊?
  不过随着反响越来越多,他们又察觉到了其作用,自然是会派记者跟这条新闻的。
  云雁回家呢,这一日,迎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
  云雁回在启事上留了联系地址,眼见一个中年男子找上来,他在心中想,这是谁,难道是阿娘的同僚?但是他好像对这个人没有记忆啊。
  云雁回:“你是……?”
  此人看到云雁回,擦擦汗,讷讷道:“请问这是傅云沣家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