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小吏(七五同人)_作者:拉棉花糖的兔子(534)


  “没错,”云雁回一喜,“您是傅叔的老友?”
  对方摇头,“不是啊。”
  云雁回愣了一下,差点吐血。
  感情,最先找来的居然是……米糕啊?
  “那您是范氏米糕的……传人吗?”按照年纪来说,这人应该不是范氏米糕的老板本人,云雁回客气问了一句。
  男子点头,“算是吧,家祖三代卖米糕,从未起过名号,但是他的确姓范,叫范氏米糕也说得过去——我是看到《东京日报》上的启事而来的。”
  “请进来说吧!”云雁回一喜,将男子请了进来。
  因为要跟踪报道这条新闻,所以《东京日报》派出与云雁回比较相熟的李泽云,最近几天都住在他家,以备第一时间见证现场。
  李泽云听到有人找来了,开心地出来,结果听说是米糕传人来了,挠了挠头,有点失望。
  他为的是寻人结果,这虽然有一半也属于寻人,但是总觉得这样的新闻写出来不够动人,为了吃什么的……于是,李泽云只是坐在一旁随便听听。
  傅云沣尚在武馆,听人捎话后,立刻赶了回来,激动不已。
  那男子自称范铭,他祖父范二郎,就是当年在傅云沣家附近卖米糕的摊贩。
  “抱歉,来晚了两日,其实我们早两日便看到那条寻物启事了。”范铭从包袱里拿出一个布包,掀开来,露出了里面淡黄色、平淡无奇的米糕。
  “阿翁当年摆摊卖米糕,供养一家四口,不过,家父与叔父都未继承家中的‘生意’,而是在外做伙计。阿翁因为常年劳累,五十多岁时,也就不再摆摊了。”
  范铭看了傅云沣一眼,“阿翁已年过九十,至今时常说起自幼随家人卖米糕,阿翁的阿翁就是卖米糕的,他老人家时常惋惜自己不过摆摊到五十而已,远不如其祖,我们这些子孙也无人会做米糕了。”
  听到这里,所有人都有一瞬间失神。
  范铭续道:“我们将报纸念给阿翁听后,阿翁非常开心,把老家伙什翻了出来,亲自准备,做了一份米糕。他本想亲自前来,只因不便奔波,故此米糕出锅后,由我赶路送来,并替他为老顾客捎一句话:多谢您一直记得我家的米糕。”
  范铭说完这句话,傅云沣竟不禁泪如雨下。
  在场众人,也无不动容。初听只觉无甚稀奇,范铭不善言辞,说出来的话也十分平淡,甚至连一句描述他阿翁是如何情绪,怎样以年迈之躯艰难做出这一份米糕的话也没有。
  但是,就是这样的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却让大家莫名感动,虽未听到,也觉得范翁一言便在耳边,还有那颗令人于平凡中见不凡的赤子之心。
  傅云沣没有想到范氏米糕已经没有传人了,而且又不是特别出名,难怪他再也没找到。
  但是傅云沣更没有想到,记忆里那个已经面容模糊的大叔也诚挚感激有人在喜欢他家的食物。
  傅云沣捻起一块已经冷了的米糕,入口带着天然的清香甜糯,虽然冷了,但的确仍然是童年中香甜的味道。
  到此时,傅云沣忍不住哽咽道:“多谢……令祖,麻烦他老人家了。”
  “没事,家翁很高兴,您吃着,味道还是如同从前一般吧?家祖一直担心,自己年老,味道做出来会不一样了。”范铭问道。
  傅云沣用力点头,“还是那个味道,又香又甜!”
  看着范铭如释重负的样子,云雁回也颇为感慨,一转头看到李泽云竟然也泪汪汪的,吓了一跳。
  李泽云转头看了云雁回一眼:“呜……先生,为什么我居然被感动了。”
  “傻孩子,”云雁回摸了一下李泽云的脑袋,慈祥地胡说八道,“因为美食才是世界上最动人的事物啊。”
  

第245章 美食专栏的诞生
  因为古代信息传播需要一定时间, 大约过了五六日,便开始有人上门找郑苹了,人数还渐渐变多,郑苹每日都在和老相识叙旧。
  很多孩子当年分别的时候,年纪并不大, 直接或者间接看到消息后, 他们心中又新奇又激动。虽说多年不见, 当年的事情记得不多,然而见面后大家还是会哭得稀里哗啦。
  云雁回所幸组织了一次聚会,将目前找上来的人都约到一家酒楼。
  见面之后的场景确实感人,提及往事, 众人无不潸然泪下。
  李泽云跟在旁边记录,也着实跟着哭了几场。
  云雁回看到李泽云老哭,都麻木了,从怀里摸出来帕子, 递给他擦眼泪。没办法, 李泽云自己那条早就擦得不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