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刘彻_作者:核子喵(131)


  “陛下,你年轻气盛,身怀抱负,这是好事。可兵乃凶器,劳民伤财,稍有不慎便会伤及社稷,甚至动摇国之根本。”老太太语重心长。
  刘彻却是一点也听不进去,不顾朝议反对,执意拜张骞为郎官出使西域。
  老太太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张汤将发往各藩王的懿旨誊抄了一份,念道:“诸位刘姓王爷均属先皇一脉,为固大汉国本,理应知无不言。”
  “这不是搬兵压九哥吗?! ”灌夫气愤地捏起拳头,“他们要是敢反对,看我不撕烂他们的嘴! ”
  张汤对刘彻道:“如果陛下一意孤行,张骞就算出得了长安,也过不了各地关隘,扣押都是小事,就怕被诬陷通敌罪,就地斩首。”
  韩嫣一边凝眉思索,一边说道:“如今要紧的,是如何说服朝中大臣与各地藩王。朝廷倒还容易解决,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与陛下作对,只要寻出破绽辩驳即可。”他列出朝议主要的几个反对理由:“一是出使西域从无先例,大臣们对开此先河有所顾虑,是理所当然的。若是万事皆备,行事谨慎,他们便无从反对。其次,朝中议论最多的是礼仪,是兄弟相称,还是为我藩属。西域小国,弹丸之地,我朝士人还真拉不下脸与其称兄道弟,可平白要他们称臣纳贡又不合情理,若是惹怒了他们,与匈奴勾结进犯边境,反而招致祸端,不得不慎重。还有,草拟国书、沿途公文、护送兵马与驼队等等,均需妥善安排。”
  “头一项很好办,他们安逸惯了,畏惧变化,用商鞅变法之类典故安抚便可。至于礼仪,自然是以兄弟相论,先礼后兵,若有不服,再施以手段。”刘彻不忘在国书上申明“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大汉外交政策,表达致力于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注:马蹄铁的来源一说为春秋战国时期,但目前还没有切实证据能够证明;一说为先秦至西汉时期,论据是《盐铁论·散不足第二十九》中的一段文字“古者,庶人贱骑绳控,革鞮皮荐而已”,理解尚存在争议,而《盐铁论》是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才出现的。有实在证据证明马蹄铁存在的是在隋朝初年。
  作者有话要说:历史上张骞头一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被匈奴关了十年,这回可怜的娃要翻身了~

  第五十九章 西域之行(中)
  
  “我朝向来提倡水德,取之于以柔克刚,匈奴为患自秦始,兵祸连结,殃及无辜,非和亲之策得以万全……”
  提着毛笔,如何也写不下朕心甚慰爱卿嘉勉等等很蠢很驴的诛心之言。
  刘彻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弃笔从戎了,把那些只会拿起笔杆子打嘴仗的混蛋一刀砍了,还世界一个清静自在。
  从出使西域扯皮扯到和亲匈奴,朝堂上的水越来越浑,刘彻还没逮到摸鱼的机会,就被历年匈奴索要的嫁妆礼单戳瞎了眼睛。
  从高祖执行和亲政策以来,匈奴骚扰边关劫掠抢杀见于历史记载的记录就有二十来处,不过几年,就再次背约,有时候频繁到一个单于娶了三四个大汉公主,娶一个,杀一个,抢一回,再娶,再杀,再抢……尽管这些公主只是挂名制,并非皇室血脉,可谁心甘情愿把自家如花似玉的宝贝女儿送到野蛮人手里挨宰?还是先奸后杀……更重要的是,那一车车丝绸茶叶的嫁妆,都是真金白银换的呀!
  “哼,不以兵强天下……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朝上全是借老子口反对西域之行的米虫,唯恐惹怒匈奴,引来战事。
  刘彻眼冒寒气,手上攥紧的竹简骤然飞了出去。又打开另一卷,草草扫两眼,又扔到地上。刘彻想象着那些不是竹简,而是大臣的尸首,整个办公室尸横遍地,这才火气稍减。
  满脑子都在叫嚣着:裁员!裁员!!
  屋子里十分安静,只剩下刘彻不稳的呼吸声,门外探出一个脑袋,是卫子夫。她先是被殿内凌乱的模样吓到,壮着胆子进来捡起一卷奏本,抬头偷瞄了刘彻一眼,见他只沉着脸没有发火才轻手轻脚地收拾起来。
  “陛下先用些茶点,消消气。”
  “朕吃不下。”
  刘彻硬邦邦地说道,他鲜少苛责周围侍从,此时火气正盛,免不了迁怒。
  卫子夫心中害怕,不敢多说话,只好备着吃食,随时恭候。
  刘彻再度盘算起向天下选才纳贤的计划,儒家法家墨家哪一家的都成,就是不要搞老庄的,打破朝廷整齐一片全是罢战的声音便可。当时,东方朔突然唱了一出无间道,换血计划只能暂时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