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祭酒_作者:积羽成扇(226)

结合语境思考,这就好比,公司近期的业绩滑铁卢,整个公司愁云惨淡,这个时候,你的领导在众人面前哭诉:

“唉,要是前头走的那个XX经理还在就好了。”

如果那个XX经理只是个草包,你老板这么哭诉,你只会觉得老板脑子有包。

曹老板当然不是脑子有包,他既然做出了“哭郭嘉”这件事,不管理由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都说明郭嘉值得他一哭。

比起曹操前期的其他“知名”谋士,郭嘉可以说是最年轻的。年纪轻,资历浅,去世早,却与大他十岁,数十岁的功臣们并列,在史书中留下一席之地,这样的人,纵然他非惊世之才,也绝非庸碌之人。

可正是因为他年纪轻,资历浅,去世早,在史书的春秋笔法之下,令后世之人对他的能耐生出疑虑,形成两种天差地别的评估。

可不管后世如何点评,郭嘉在史书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事实;与程昱等知名谋士共同列传是事实;被著书者赞誉,受曹操欣赏与信重,在死后被曹操三次恸哭,写信追思也是事实。

甚至,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也曾向身边的众人推荐《三国志郭嘉传》,并多次提及郭嘉的事迹,对他的战略思想表示高度赞扬。

崔颂自穿越前便对郭嘉这个角色心存好感与惋惜。穿越后的一番相处,不但增进了他对郭嘉的了解,使他心中的郭嘉从一个单薄的形象变成有血有肉的3D模型,更使郭嘉在他心中占据了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

因此,在听到有人说郭嘉的坏话后,崔颂想也未想,当面与人顶了回去。

作者有话要说:  [1][2]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我爱嘉吹,但是我讨厌过分的嘉吹。

过分的嘉吹和无底线的嘉黑一样讨厌。

每次看到弹幕上刷“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就有一种毛骨悚然的尬感,隐约明白为什么那么多黑郭嘉的了。恳请同好们讲点基本法……想想鲁迅先生的话,多智则近妖。

第119章 口舌之争

因着曹操的态度, 不少府臣对新来的崔颂起了重视之意。朝廷与司空府还未传来正式辟召的文书, 就有文臣雅客的请帖三天两头地送到他那儿, 邀请他参加各种名头的小会与聚宴。

崔颂推了那些小规模、目的性明显的聚会, 只接了一张“以文会友”的酒帖, 按时入场。

哪知才找了个不起眼的位置入座,就听到旁边的人在说郭嘉的坏话。

“论出生与资历, 他不及二荀;论名望与文才,他不如孔文举与您;此人既无建树,又无英才, 何德何能, 得主公偏爱?”

崔颂眉峰一皱, 到底忍住心中的不快, 替自己斟了一杯酒。

可他按捺住了星星点点的火气, 对方却没甚么眼色, 偏要过来招惹。

“这位小郎君, 你意如何?”

崔颂放下酒杯,冷然地看了对方一眼。只一照面, 他便确定对方并不识得自己,发此言论纯粹是为了得到认同,而非刻意的针对与挑衅。

“敢问这位仁兄姓甚名何, 在何处高就?”

那人未曾察觉崔颂眼中的冷意,自矜道:“我乃弘农杨氏,单名观,字云台, 乃郭属官吏下的百石佐史。我比你虚长几岁,你唤我杨兄即可。”

这杨观极力表现出一副仁和的模样,可他的言辞完全没半点仁和的意思。

属官是某一类官职的统称。别看在座的仕官都能尊称一声属官,其中的差别可谓是天与地。

上有侍中、中常侍等,乃是少府属官,待遇仅次于州牧、九卿,甚至在某种情形下,地方诸卿也能列为属官的一种。

下有各府门令史,乃是各部门从属,待遇与县吏、乡吏差不多,可能还略有不如。

杨观强调自己是百石待遇的佐史,正是为了说明自己不是边缘小官的门吏,而是正经的属官从掾,在无形中抬高自己的身价。

这点小九九瞒不过崔颂,但他的关注点并不在杨观的“低调自矜”上。比起不分场合说人闲话的杨观,他更在意被对方顺了一嘴的“郭属官”。

崔颂将目光右移,落到坐在杨观上首的中年文士身上。

那中年文士衣着讲究,文质彬彬,眉眼间却藏着几分躁戾与郁色。

在杨观高谈阔论的时候,此人虽然没有附和,神色间却尽是畅快之意,已然引起崔颂的恶感。

而今细看之下,对方的口鼻部位竟让他觉得有些熟悉,想到前些日子见过的郭奕,崔颂恍然。

“这便是果丞门下的郭文广,郭散吏吧?幸会幸会。”

原来这坐在杨观上座的中年文士正是郭嘉的族兄,郭奕的亲父郭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