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作为武威郡郡守,是有自己的衙门的,不过因为衙门离刺史府近,他很多时候会在刺史府大书房办公,所以他所谓的找自己,就是去刺史府找,那里有刺史和军师,谁都不敢放肆。
改完名字之后,贾诩将本子丢还给小吏,负着手朝印刷处走去。
林禹州提供的是雕版印刷术的资料,不是他不想提供活字印刷术,而是局限于当前的社会现状,无法使用活字印刷。
东汉时期读书人本就不多,更别说识字的工匠了,雕版印刷只需要提供样版,让匠人雕刻出模板就行,可活字印刷,从挑活字,到排版,再到印刷前的校对,都需要匠人识字,条件太过苛刻。
印刷处要比造纸处安静,贾诩进去之后发现,朝南的地方一群工匠在刻着雕版,朝北的地方一群工匠在忙着印刷纸张,最后朝西的那群工匠则将印好的纸张装订成册。
贾诩走到西边,检查了几本装订好的书籍之后,他惊疑地问道:“你们都识字?”这些书籍都是按照正确的顺序装订的,完全没有错页,这让他很是惊讶。
“郡守大人,你看这里。”一个黝黑的匠人走到贾诩身边,他将书籍打开,指着右下角解释道:“这是页码数,我们只识数就成。”
接过书籍翻了翻,贾诩发现这本书不仅每一页都标了页码,还把第一页做成了“目录”,他仔细研究了一下“目录”,很快就发现它的好处,心情顿时激荡的不行,“好,好啊。”
贾诩握着书籍的手有些颤抖,可以想象,这种纸质书籍一旦面世,将会给天下带来多大的改变,他突然很庆幸接受了林禹州的招揽,能在风云涌动之时,遇一明主,太幸运了。
第173章 三国建功忙(12)
平稳的日子总是过的很快, 不知不觉两年就过去了。去年开春,林禹州接到圣旨,朝廷命他率兵剿灭侵犯大汉边境的西羌部落。他超额完成了任务,不仅收复了被西羌占领的朔方郡和代郡,还抢了鲜卑的地盘,这块地盘就是未来的内蒙古, 他是想多抢点儿的,可惜没人管理,抢也白抢。
林禹州在外征战大半年,凉州安稳发展, 去年四月,凉州版本的稷下学院正式投入使用, 同时投入使用的还有武威图书馆。如今一年过去了,凉州学院已经成了西北地区最为引人瞩目的存在, 武威郡也成了北方读书人向往之地。
现在是中平三年,凉州以外的地方叛乱不断,黄巾残党卷土重来,产生了很多零散势力, 比如黑山、白波、黄龙、五鹿等, 其中张燕手底下的黑山军,号称有百万之众。然而一切乱象都与凉州百姓无关,当下是五月份, 各地会举行春市, 百姓准备已久, 就盼着这天到来。
所谓春市,就是春天开的互市,用以鼓励商业流动,方便百姓置换东西,林禹州去年出征前,吩咐贾诩举办的,第一次规模不大,参加的只有凉州百姓和商旅,即便如此,也让百姓念念不忘很久。
春市从准备到结束大概需要一旬左右,这期间,凉州学院会放五天假,让学子们休息。武威郡的春市开在护城河北面,那里有一大块空地,春市的房子是临时搭建的,正方形的档口,呈回字形排列,中间空一个十字通道,方便百姓行走。
档口一搭建好,小吏就给它们分别挂上牌子,登记好档口商旅的信息后,还按照青崖的吩咐做了宣传册,宣传标语,指示牌等等,一切准备停当,商家纷纷入驻,就等着开市。
五月的凉州草长莺飞,护城河水清澈透底,两岸杨柳在和风下徐徐飘荡,柳枝落入水中还引来了游鱼。在这种美景中,一辆马车缓缓行来,车内人看到窗外情景,发出了一阵喟叹。
在小吏的引导下,将车停在固定停放处,马车主人带着朋友和小厮,走进武威郡的春市。
这才辰时,春市已经热闹非凡,市西面是小吃街,百姓们懒得烧早饭,都跑这儿来吃东西。
青崖一早就出了门,董媛穿着男装也跟着出来了,他俩在小吃街找了个卖汤饼的店,准备在这里解决早餐。这个店卖的汤饼有两种,一种类似面条,一种类似馄饨,汉朝百姓管面做的食物一律叫饼,放在水里煮的就叫汤饼,取名非常简单粗暴。
青崖叫了一碗面条,董媛叫了一碗馄饨,他俩还没吃,就看见两位锦衣公子走了进来,这两人浑身上下透着一股读书人的矜持,完全没有凉州学子接地气,一看就不是本地人。他们应该是第一次来这种档口小店就餐,进店之后,一举一动都很别扭。
两人找了个角落位置坐下后,其中一位锦衣公子开口道:“我们从东往西走一路走来,所过之处黄巾残党肆虐,所见皆如鬼蜮之境,可凉州却截然相反,难怪有那么多百姓都往这里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