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中建皇朝_作者:蒲晓(372)

少年翻了个大大的白眼:“呵呵,物美是真的,价廉?骗谁呢?”

少年的朋友把他往外拉:“你费这多话做甚?学院里有专门卖纸的店铺,你出来挨宰吗?”

“学校买纸是有定额的,我这月的早用完了,当然要出来买。”

卖纸的掌柜的听到这话,笑着问道:“小郎君,学院的定额可不少啊,你怎么用完的?”

少年朋友没好气地说道:“他吃纸呢……”

荀彧跟崔琰对视了一眼,顿时对少年口中的学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到学生能买便宜好用的纸,他们更是心向往之了。

“文若,看那边。”崔琰眼神好,看见了对面一家叫“董家书屋”的店,他扯着荀彧往那家店走,“我们去那里看看。”

董家书屋的老板是董卓他爹,这书店是林禹州见他待在家里无聊而帮他开的,算是一个小型图书馆,不卖书,只给过往游客提供一个歇脚休憩的地方。

崔琰先荀彧一步走入书屋,他一抬头就猛地定在了门口。这间书屋由四个正方形的小房子打通构成,四面放着木质书架,中间放着五排长条桌,桌子四周坐着一些游人。

这种安静环境很容易感染人,荀彧和崔琰放轻了步伐,他们走到书架前,学着他人的样子,取下了一本书。纸质的书籍带着油墨特有的味道,翻开来,里面的文字清晰可见。

荀彧心神猛地一动,他抬眼望去,发现周围皆是看书的人。他拿着书籍找个位置坐下,不知不觉就融入到这清雅的环境之中,崔琰见状,也学着他看起书来。

第174章 三国建功忙(13)

林禹州他们赶到汤饼店时,荀彧和崔琰已经离开了, 而后他们从巡逻小吏口中得知了这两人的去向。

“不用去找了。”林禹州脸上浮出笑意, “让他们自己逛一逛春市。”

李儒问道:“这两位都是大才,将军不招揽他们吗?”

林禹州笑道:“自然是要将他们留下来的, 这之前给他们一些时间, 让他们亲自了解凉州。”从别人口中得知的,总比不上自己看见的,招揽荀彧和崔琰这样的名士, 干说是没用的。

听林禹州这么说,贾诩他们便各自散去了,林禹州和季盛彦也开始了两人逛街的旅程。

荀彧跟崔琰在董家书屋待了大半晌儿, 直到傍晚时分, 他们的肚子发出了抗议的“咕咕”声,才从书海中回过神来。崔琰捂着微微发疼的胃部,身体想出去找吃的, 可眼睛还盯在书上。

“二位是从别的州府来的吗?”

荀彧听到声音, 抬头一看, 发现问这话的是之前那个嫌店家纸卖的贵的少年。这少年看起来十五六岁, 皮肤偏黄,眼睛很是明亮。

崔琰好奇地问道:“小兄弟是怎么看出来的?”

那少年坐到荀彧和崔琰对面,从腰间的斜挂着的包里拿出两个用油纸包裹的饼子,将它们递给崔琰和荀彧, “吃吧, 你们看了一天的书, 肯定饿了。”

荀彧和崔琰傻乎乎地接过饼子,总感觉在这种神圣的地方吃东西,有辱斯文。

少年指了指两人身后,“那里隔着一个小型的茶水间,你们可吃完再出来,这会儿外面最热闹,你们就是去小吃街,也找不到空闲的位置了。”

“如此,就多谢小兄弟了。”崔琰起身笑道,他喜欢结交各路朋友,自然能看出少年的善意。

两人吃了场不同寻常的晚餐,从茶水间出来后,发现那位少年仍然坐在那里看书。

崔琰坐到少年对面,低声自我介绍道:“小兄弟,我姓崔名琰,字季珪,这位是我的好友荀彧,字文若,不知道小兄弟怎么称呼?”

“我叫徐庶,字元直。”徐庶自我介绍完,看向荀彧:“我听说过文若先生。”见荀彧面露不解,他又解释道:“我乃是颍川长社人。”

荀彧恍然大悟,“元直与我还是老乡啊。只是彧有些不解,元直既是颍川人,为何不在颍川学院求学,却来到这西北之地?”

颍川学院历史悠久,不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比新兴的凉州学院出名,荀彧有此问也不奇怪。

徐庶听到这话也不恼,他笑道:“我是因缘际会来到这里的,这两个学院都很好,只不过凉州学院,是庶见过的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的学院。”

听到这话,荀彧和崔琰对视了一眼,他们对这个凉州学院更感兴趣了。

崔琰瞧了一眼徐庶看的书籍,问道:“元直还没回答,是怎么看出我们不是本地人的。”

“其实从你们走进春市,只要是武威郡的百姓,都能分辨出来。凉州学院成立时间不长,影响却很深远,对武威郡及周边的读书人影响更甚。学院教导下,这里的读书人多了烟火气息,与百姓交流,也没二位这般矜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