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中建皇朝_作者:蒲晓(88)

卢升荣直接将两人带到了太子书房,还搬来了两个椅子,季盛彦也没让他们行礼,直接赐座。

林如海开门见山:“太子殿下,工部对比了各地土质,通过实验田测试,发现了新的可以让粮食丰产之地。”

季盛彦合上手中的甄家资料,示意林如海继续说。

林如海从怀里掏出一个黄色的纸包,打开后里面是一撮黑色的土壤,他将纸包递给卢升荣,激动难掩道:“此土肥力甚高,堪比禹帝湮洪水的息壤。”

阮昌晋脸上闪过诧异,《山海经》有云:禹以息壤湮洪水,可这是神话传说,难不成还真有这种东西?还是说林如海夸大其词?

季盛彦一看这土就知道林如海说的是哪儿了,但他还是开口问道:“此土出于何处?”

阮昌晋也看向林如海,于季国来说,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真找到这么一处地方,这就是普天同庆的大喜事。

林如海脸上激动的表情稍敛,他开口答道:“此地在辽东。”

阮昌晋闻言眉头一皱:“关外?”

林如海点头,这也是他忧心的地方,该地虽属季朝,却在山海关外,虽有辽东都指挥使司坐镇,可该地与鞑靼交界,同时那里还生活着女真部,如果将该地开发出来,后续问题会很多,战争不可避免。

阮昌晋沉默,果然天上不会掉馅儿饼,福祸总相依,也难怪林如海没有在朝堂上将工部的发现讲出来,就算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这里面牵扯太多,为了减少麻烦,开垦事宜肯定受阻,甚至有搁浅的可能。

季盛彦也明白林如海将此事禀与他听目的,东三省的重要性他比谁都清楚,那里将来会是季朝最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等林禹州探明东三省的矿藏,它的地位会更加重要。

军制改革迫在眉睫,只有雄厚的国力,强大的武力,季朝才有话语权,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自己。

季盛彦想了很多,可他依旧板着一张冰山脸,等林如海将自己的想法讲述完,他才开口道:“此事孤已知晓,林大人放心,孤会妥善安排。”

具体举措季盛彦没说,当下说出来,还是太早,且有些计划,他还要斟酌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世界的人不明白,知晓其中利害关系的他,需要提前规划好。

见季盛彦上心了,林如海便放心了,实在不行他还有个儿子,必要的时候可以让林禹州提醒一下太子,想到这里,林如海有种自家儿子是蓝颜祸水的感觉。

林如海脑子里想什么,季盛彦不知道,他看向阮昌晋问道:“阮大人此来何事?”

阮昌晋转头看向林如海,不自在地咳嗽了两下。

林如海心一颤,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

阮昌晋调整了一下神色,开口道:“太子殿下,如今西北军与鞑靼摩擦不断,军械粮草具吃紧,粮草臣已上书陛下,只是这军械方面……”他一边说一边看向林如海,眼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林如海的脸虎了下来,工部的特殊部将新式火统又改了进的一番,减少了它的后挫力,调整了其准头,还特地制作了一种射程远,可以加瞄准装置的火统,但这些还都处于保密阶段,阮昌晋居然提前知道了。他扯了扯嘴角,兵部肯定不敢再工部安插眼线,如此想来,他的众下属中,有人嘴不严。

阮昌晋偏过头,拒绝林如海的眼神,他不可能将透露这消息给他的人告诉林如海。

阮昌晋打的什么主意季盛彦看出来了,他是想让自己帮他劝(逼)林如海,让林如海同意提供一部分新型火器给兵部。

国库空虚,户部没钱,工部各部门的研发资金本就捉襟见肘,特殊部门研究出新型火器已是不易,不可能大批量生产,也没有钱财支持大批量生产,而兵部却想空手套白狼。

人越老越狡猾,都是千年老狐狸,挖坑成习惯了,季盛彦看向老丈人,他要是开了这个口,未来的日子就精彩了,林如海应该很乐意给他下绊子,让他远离林禹州。

季盛彦敲了敲桌案,看向阮昌晋,冷声道:“阮大人,军械不急于一时,先解决西北军的粮草问题。”

阮昌晋愣了一下,察觉到季盛彦的神色变化,不敢多言,他站在一边沉思了一会儿,便想明白了其中干系。三皇子倒台,甄家被抄,下一步就是解决户部沉珂,等国库稍稍丰腴后,为了防范鞑靼,边防军队的粮草问题肯定会率先解决,至于军械,只要工部能从户部拿到钱了,他的愿望就能实现了。

林如海摸了摸胡须,见阮昌晋不再跟自己扯皮后,脸上露出舒心之色。

等林如海与阮昌晋走后,季盛彦将桌案上的资料收了起来,他靠在椅子上思考着接下来要实行的计划,脑中不知不觉地浮现出林禹州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