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一个死循环了!
“只要您想办事儿,曹家的钱,儿子帮他们垫还,到时候让他们还我就行了。”十四阿哥道:“主要是怎么要钱。”
借钱容易还钱难啊!
何况是还国库的钱。
康熙又开始为难了。
第135章 疑心与试探
十四阿哥感叹了一句:“皇阿玛,您这皇帝当的太难了!”
“瞎说什么呢!”康熙嗔怒的哼唧了一句:“你才知道啊?一个国家的事情多着呢,整个天下都在看着朕,一举一动都牵连千万人。”
爷俩儿对坐发愁了半天,梁九功才小心翼翼的近前来:“万岁爷,天黑了,十四贝勒是在宫里住下,还是要回去?”
“回去吧!”十四阿哥惊醒过来:“这么晚了,儿臣得赶紧走了。”
“要不就住下吧!”这事儿没个结果,康熙这心里没底。
“住下来也是对着发愁,还是回去吧,明天要去菜棚子那里看看,还得安排好供应的蔬菜。”十四阿哥今天就在毓庆宫吃到了他的菜。
辣椒炒肉片,韭黄炒牛柳,鸡蛋炒韭菜,水芹菜炒粉。
看来内务府没少给太子爷划拉这些青菜,一桌子菜有一半都是他送来的,不知道后宫没分到青菜的人,是不是很生气。
“那你去吧。”康熙让人拿了一个黑貂皮的大氅,将十四阿哥裹好:“回去吧,过几日皇阿玛再找你聊天。”
“嗯,皇阿玛,实在不行就慢慢来,着急不得。”十四阿哥还劝了劝康熙。
康熙点头,目送他走了。
十四阿哥哪儿知道,康熙一转身,就叫了顾超过来:“派人,生面孔的那种,去慢慢地接近京中所有的传教士,打听他们老家的事情,再观察他们是否抗拒,或者含煳其辞。”
“所有的传教士吗?”顾超难得问了一句:“包括几位洋大人?”
“包括他们在内。”康熙面无表情的问顾超:“你还记得你的老家么?”
“奴才没有老家,记事的时候就在宫里伺候听差了。”顾超是从小就在宫里头长大的那种小太监,家世清白,一群小太监经过特训之后,就一个这么出类拔萃的,其他的都是下属。
顾超绝对是个人才。
“如果是一般人,提起自己的老家,会是什么表情?”康熙忍不住问了他。
“当然自豪的,山不亲水亲,到底是自己老家。”顾超道:“奴才手下就一个小太监,哪怕他们那里是闹了水灾,一提起家乡,说的多数都是美好的回忆,去田里抓泥螺,下小河里捞鱼虾,哪怕是饿肚子烤知了吃,都觉得是好的,家乡,家乡就是如此。”
他越说,康熙越是心凉:“再派人去看看,那些传教士,都在京里头干什么?除了传教之外,就没别的事情了吗?”
这传教士跟苦行僧一样的话,那他是冤枉了他们,还是十四在危言耸听?
尽管宠爱十四儿子,但是康熙在国家大事上,并不偏听偏信,反倒是要多方求证。
“!”此事明面上不好动作,于是只能暗地里来。
京中传教士很多,而且各个教派的都有。
甚至还有一个胡同,住的是沙俄那里的人。
因为早在在顺治五年,伍朗各里成为第一个投降清朝的沙俄人,接着到了康熙七年,有宜番等人来降。
第三次来的人规模就比较大了,康熙二十三年,“将尼布绰等地方取来鄂罗斯三十一人”,原来这批有六十七个人,他们本打算袭扰牛满河一带,结果被清军打败,活捉了三十一人。
接着在康熙二十三年、康熙二十四年,两次又有七十多个俄国人或是投降,或是被俘,先后来到北京。
这些人送到北京后,康熙帝并没有虐待他们,反而将他们编为满洲镶黄旗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史称“俄罗斯佐领”。
这些沙俄人也算是加入大清国籍,而且位居满洲八旗的上三旗,地位很高。
当时的康熙就是着眼于战争,因为大清对沙俄并不了解,又因为长相迥异,根本无法派人化装侦查,所以他收留这些俘虏和归降的人,可以通过他们了解敌情,这是其一。其二,俄国人在火器方面十分领先,康熙帝收留俄国人,让他们教授清军如何使用火枪,同时还让他们充当翻译。
而事实上,这伙沙俄人组成的清军还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比如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前,沙俄降人宜番来到雅克萨附近的据点,招抚了米海罗等二十一人一起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