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时,沙俄人组成的清军的规模已经不小了,他们的任务是侦查敌情,招降纳叛,被授予骁骑校的宜番就潜入雅克萨城中侦查。
当初清军围困雅克萨城时,这一伙降人的作用就更明显了,一百多个沙俄人的任务就是冲城里喊话,宣扬康熙的恩德,让他们认清形势,赶紧投降。
这种攻心战收到了奇效!
毕竟那个时候,沙俄的士兵以及底层军官的日子并不好过,享受生活的是那些大贵族和皇室,而不是他们。
康熙其实也没对他们怎么样,只是给吃饱饭,穿暖衣服,仅此而已,就收拢了他们的心。
后来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些沙俄人留在了北京,并世代居住下来。这些沙俄成了大清的人,生活在京城东直门内的胡家圈胡同,康熙还把胡家圈的关帝庙赐给他们,称为“罗刹庙”。
他们不仅得到了住房,也在当地娶妻生子。
甚至还有一个东正教的教堂,在他们生活的胡同内。
教堂还挺大,又有洋人传教士在里面生活和布道,也有一些达官显贵信教的,去那里做礼拜天。
很神奇的大清,有道教,有佛教,有儒家,更有西方来的天主教,东正教等等,真的是胸怀广大,包罗万象。
并没有后来的衰弱,反倒是欣欣向荣。
顾超的动作很快,他不止自己派人去,还联系了胡家圈胡同的这伙人,外形上同样的特征,让他们能更好的跟那些传教士沟通。
东正教在京城的教堂,也就是胡家圈胡同里的神父同样来自沙俄,胡可欣的沙俄名字很长,这是他的荣耀。
因为名字越长,这家族延续的也就越长,是贵族的特点。
但是到了大清之后,他的名字太拗口了,于是他给自己选了一个清朝名字,叫胡可欣。
他是德意志帝国和沙俄的混血儿。
母亲是沙俄人,去世之后,他就被父亲送到了教堂,然后父亲另娶他人为妻,他也就无家可归了。
后来还是他的舅舅把人领回了沙俄,他就在教堂里担任了书记官,一直到他学会了汉语,被派遣来大清,他才发现,《马可波罗行记》没有骗他。
虽然这里没有遍地黄金那么夸张,可是这里的吃的的确是好。
每日早晨他吃的不再是黑面包,或者有石头子儿、麦麸子的大列巴,而是柔软的包子,馒头和花卷。
各色汤品都比罗宋汤好喝!
各种美食数不胜数,他最近最喜欢的吃法,就是用炸馒头片儿,抹上拌了香油的臭豆腐,配上一碗豆汁儿,他能一口气吃五个!
今天一大早,胡可欣同样起得很早,收拾好了自己,就穿着普通的棉袍子,去了胡同口的早点摊子。
那里其实是第一家倒座房改成了门脸儿,经营了一家早点铺子。
卖豆汁儿焦圈儿,炸馒头片儿和臭豆腐,腐乳等等。
咸菜免费吃,还有炸饼子和油条。
都是他的最爱,尤其是臭豆腐,哦,怎么那么好吃!
赶巧了,他来了之后,又有一个沙俄人来了这边,看了半天跟他凑了一桌:“坐这儿没事儿吧?”
他们都是长相异于常人,跟别人坐在一块有些格格不入。
“坐吧,坐吧!”难得见到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胡可欣十分开心:“你是这胡同里的人?”
“不是,是来看我祖父的。”这个人很年轻,十几岁的年纪吧,细看看,的确是有着混血的影子。
因为蒙古那边多美女,且不太在乎出身,所以有些沙俄过来的人,迎娶的都是那边的美女。
比起汉人女子,那边的美女更开放一些。
而且这个年轻人说着一口流利的沙俄话,他们俩不由自主的就聊了起来,一聊天才知道,这年轻人的父亲是在通州大营那里当一个把总的,而他则是进京赶考,不是文士,是个武将之后,考武举人来了。
会用火铳,还会开大炮,是个火器通。
胡可欣好久没有见到这样符合心意的人了,聊起来,各自都觉得很投契。
甚至吃的早饭都一样合胃口,爱吃炸馒头片儿夹着臭豆腐,还喜欢腐乳。
最后俩人离开的时候,还是这个叫赵翔的年轻人结的账,然后去了教堂,赵翔给教堂捐款二十两银子,更是让胡可欣高兴了。
一高兴就留了这个年轻人住下了,晚上的时候,赵翔买了一些卤味回来,胡可欣拿了两大瓶子的红酒出来,一人一个,对瓶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