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众人恍惚觉得,这听上去好像不仅仅是年号的更新,而更像是在汉家天子重新确立了正统之后,以新年改元,祭告天地,再举办一场真正的登基大典。
可偏偏被陛下以这样轻描淡写的口吻,在这围炉闲话中说出,那么以先前那番重建宫室的准则,想来这开年的祭祀也是能省则省。
但谁也无法否认,当元月初一的鼓声震落了檐上积雪,身着厚重冕服的天子一步步登上洛阳圜丘天坛之时,再如何不显张扬的阵仗,都因台下士卒锃亮的眼睛,因随行百姓的齐声呐喊,变成了一把点燃在郊野荒原之上的烈火。
它烧退了冬日的冷意,自圜丘高台之上直指青天,昭告着何为真正的正统,何为——
万象更新!
刘秉望着远处洛阳模糊的轮廓,一字一句地说道:
“朕承民意,顺人心,当此君主重任,应日省言行,重振汉室。”
“元月初一日,登高台而望,愿汉家治下,边尘永息,五谷丰登,百姓安乐太平。今日与群臣正处一年之开端,一朝之开端,故定年号为建安,请诸君与朕一并,建设安乐净土!”
改元建安!
听到这一番话的百姓与朝臣并不知道,这个年号在另外的一个时空,其实有着截然不同的情形,他们只听到了陛下一句意欲披肝沥胆建设盛世的许诺,而他们何其有幸,正处洛阳天子治下,将要见证这个“开端”。
……
不知是否是因天子登台改元,昭告天下,又或者是因洛阳的民居又在皇宫重建前,进行了一番修缮加固,身处其中的百姓并不觉有多严寒煎熬。
这个冬日好像结束得尤其之快,只在转眼之间,便已是新一年真正的开春。
洛阳郊野的涓流自化冰后,缓缓流入年末又组建人力修缮的水渠中,一路流向远处的农田。
田间水道里,先知冷暖的禽类,已纵身跳入了水中,全不管后面那个灰头土脸的指挥“大将”,气得那人拔出了腰间的刀放话威胁,叫人打眼一看,就瞧见,他所握持的,赫然是一把宝刀。
一名乘车途经的少年忍不住微微发笑:“兄长,这洛阳可真有意思。都说昔年关内侯买卖良多的时候,在洛阳城里走两步就能遇到一位紫绶金印的贵人,但如今这贵人牧鸭放羊,算不算两步一见呢?”
“孔明。”比起时年十一岁的弟弟,年长七岁的诸葛瑾更显面目老成,也在听见这句话时,忍不住先提醒了一句。
“兄长放心,我说话自有分寸。”诸葛亮答道。
这十岁出头的少年有着一双因聪慧灵秀之光而令人见之难忘的眼睛,现在,这双眼睛正捕捉着洛阳的一草一木。
他听着车轮向前滚过的声音,见那先前的身影已被马车甩在了后面,继续说道:“何况,你我自徐州起行前,不是已听到朝廷向徐州刺史陶恭祖发出的诏令了吗?春闱选官将至,诸州贤才宜速往之,然洛阳朝廷当吸取前人之教训,务必奉行有话直言、务实求真的准侧,望诸州官署也奉行此道。咱们虽是来太学增长见识、以图学有所成的,也该先以此标准约束自己。”
诸葛瑾噗嗤一笑:“行行行,算你说得有理。那你可知道,方才那人是谁?”
“汝南袁术袁公路。”诸葛亮果断地回答道,“我知道他是谁,也知道他在做什么,但既要为万人记功,也当受万人审视,这一条对谁都受用。”
“也包括你?”
他没有犹豫地就点了头:“若我能为朝廷分忧尽职,也包括我。这也是叔父所教,做人的道理。”
三年前,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在泰山任上病逝,本为刘表手下小吏的诸葛玄当即请辞,先至泰山料理诸葛圭的后事,随后不顾自己本能在洛阳升迁的前途,在徐州留了下来,照管兄长留下的子女。
或许冥冥之中,这份好心自能得到一份好报,诸葛玄这一走,也恰恰避开了洛阳最混乱的那段时日,不必被裹挟至长安走那一遭。
而现在,三年已过,诸葛亮与兄长诸葛瑾赶赴洛阳就学,诸葛玄也受到了冀州牧刘表的邀请前去赴任,可以说是两全其美了。
或许,还不仅仅是两全其美而已。
年少的诸葛亮在此之前从未走出过徐州,是头一遭出远门,来到这风云鼎盛的洛阳,但他就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他会在此地收获良多,贡献良多,留下自己的名字。
他抬眼向着车窗外看去,越发觉得,洛阳真是一个好生神奇的地方。
这里有一队游侠打扮的年轻人结队走过,口中却不是在说仗剑行侠的传奇,而是一首被编入识字读本里的诗经,正念到“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这一句。
这里有一群耕作挖渠之余,聚在树下以枝代笔,从最简单的汉字学起的壮丁。
这里有一支正在缓慢前行,调整军容的仪仗队伍,为首的将军正在说什么自己年后要去幽州驻守,协助公孙瓒再痛打乌桓一顿,留下的这些人不许丢了他的脸面。
再向前。
春风浩荡,春服既成。
身着太学生制服的年轻人结伴走过洛水的河桥,为扛着木石的劳工让开了一条道路。
不知道是不是因那些原本高高耸立的宫阙坍圮于烈火中,沿着城郭展开的平房就显得没有先前那么低矮,甚至透着几分可爱。
但还是有些吵闹的声音的。
比如,沿河的民户试图据理力争,不让官差把他们的房屋推倒,但历年来洛河涨水的危害,又让朝廷不得不对此下个狠手,再把人“强行”驱赶到新的住处。
比如洛阳的皇城终于开始重新搭建城墙,此刻正因砖石的搬运与各处人手的走动,一片顶顶咣咣的动静,看起来不像是皇宫,倒像某处集市,就连太学都不得不先在春夏二季搬运到了远处,以防受此噪音的袭扰。
但诸葛亮还是先与诸葛瑾一并来到了太学旧址的前面,认真地观摩了一番被修复的熹平石经,又顺着那宽敞的官道,慢慢走向皇城仍不算巍峨的城墙。
接近南面的这一段已先立了起来,填平了上方用于搭建门楼的地基,当诸葛亮抬眼上望,就见上面除了民夫,还有一身着锦衣长衫的青年与一披着将领轻甲却有些矮瘦的男人一前一后地走了过去。
那束发青年像是察觉到了他的注视,有那么短暂的一刻,将目光从城头俯瞰了下来,对着他做出了点头致意的回应。
诸葛亮怔愣了一下,也对着这位“监工”和他颇重排场的“打手”回以问候。
他此刻可没想那么多,因为在这洛阳春日里,前来就学的并不只他一个。
他转回头又向着太学方向看去时,就见那边又停下了一行车马,一个十来岁的少年先跳下了马车,把人丢在了后面,惹得同行之人疾呼道:“庞士元,你等等!”
“……现在又不是谁跑得快谁先入学!”
“……”
……
“噗,真是一群有活力的年轻人。”刘秉忍不住笑道。
说实话,他其实没听清楚这些人到底在说什么,只是隐约听到了一阵笑闹呼喊,见到许多初来乍到的车队中,正有一批崭新的后备之才来到了他的面前。这些人的到来彻底打破了冬日的冷肃沉闷,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欢喜呢。
在远处的天边,也浮动了几只纸鸢,与先前战事未息时的景象截然不同。
确实是颇有活力,颇有活力!俨然一派洛阳的新气象。
一旁的张燕接话道:“陛下这语气,说得倒像是您不算年轻人一样。”
刘秉答道:“我啊……我只能算半个吧。”
当皇帝的人,哪能和寻常的年轻人一样。再说了,别人以为他这皇帝今年年方十九,却不知道他在穿越那年就过了二十岁了。沉稳一点很奇怪吗?
经历了这此间种种,他也已用一种早前从未想象过的方式,快速成长了起来。
刚被迫伪装皇帝的时候,他以为自己是那牵绳的纸鸢,被牵绊栓系着不得自由,也被种种情绪裹挟在风中,但现在,当他负手走在这洛阳城头的时候,已不那么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