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127)

2025-08-11 评论

  往来三次之后,朱厚熜便受笺,按照流程下谕令给礼部,定于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

  双方经过这样一场争执,杨廷和也对这位新帝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有政治敏感度,主观意识强,并非之前大家认为的“年轻好把控”固有印象。

  而在这样的前提下,礼仪注中的“谒见武宗几筵,拜谒张太后,遣官祭告宗庙社稷”流程,在被朱厚熜看过后,也调整了顺序,在见过百官宗庙后,再去见张太后。

  杨廷和默然应允,眼见着压不住,君臣名分在这里,难不成他还能要皇帝的强?

  李盛在树上摇尾巴,两只猫瞳眯起来看着下面一片朱紫袍服的官员,论起治国,小朱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论政治权谋,他可是天赋型选手啊!

  先见张太后,就意味着是在得到这位太后的允准和赋权后,才去行使皇帝的权利告宗庙见百官;

  而颠倒后则不一样,是在见过百官,已经成为名义上的皇帝后,以皇帝的身份去拜见这位皇室中的长辈。

  政治意义不同啊。

  当日便是二十二日,正午时分,朱厚熜进入华盖殿,审阅他的即位诏书——自是杨廷和主笔。

  杨廷和虽说权柄过盛,但对于朝政,是真的洞明察真,当年武宗一朝,朝中弊政不少,更有宦官专权、皇亲骄横等多事。

  如今新君即位,当有另一番新气象才是,于是在新君的即位诏书中,他把心中关于大明朝未来的政治期望全数彰显。包括向来棘手的太监监军、皇店之设、禁卫将官不法、豹房番僧等敏感事件,都包含在内。

  但朱厚熜却觉得心情沉重。

  他并非不知朝廷积弊,但他初初上位,第一道诏书便要这样言辞锋利地得罪人吗?

  宦官、禁卫,这些都是与皇家生活息息相关的,若这样手段凌厉,是不是会激起他们的反抗?兴王府旧人自然会倾尽全力保护自己,但他们毕竟是刚来到皇城,根基尚浅啊,若有人暗中行鬼魅之事,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何况,朱厚熜目光深沉起来,他的堂兄朱厚照虽说荒唐,但也是勤于武功身强体壮,前不久还带着人奔波千里去打仗,正值壮年啊,怎么就在水里淹了几下,就这样一病不起了?

  或许真是天意,但他也不得不多想。

  想到这,他又看了看蹲在旁边书桌上的昭昭,旁边的黄锦正给他梳毛,在路上一直没敢让昭昭洗澡,怕它冻着,现在进了宫,有条件了,大猫咪终于舒舒服服地洗了一回痛快的。

  他想起在路上,昭昭多次去找郭勋玩。

  勋贵,军权,兵将,军资。

  什么是皇帝?就算是坐在龙椅上,也不一定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子。

  令出于宫中,能通行于朝野,这才是皇帝,反之,若皇令不出宫,那也不过是个吉祥物罢了。

  宦官和禁卫是天然的皇权触手,他完全可以拉一批打一批,而不是把所有人都吓得如同惊弓之鸟,一下子把这么多皇帝近臣都处理了,那他怎么获取信息,靠着手里这点人?那不成了聋子瞎子了?

  他要实权,他要走得稳,走得安全,这张诏书如果就这样发下去,绝对不行。

  他不想一来就得罪这一大堆人,要收拾这些人,完全可以慢慢来,何必在新君刚刚登基的时候就弄得人心惶惶,把人逼得这么紧呢,若是这些人急了眼,内外勾结,那首当其冲的可不是他这位首辅大人。

  因此,在殿中等待的杨廷和等人便见到了文书房的内侍,传旨,令删去诏书中有关宦官和禁卫的几条。

  ——杨廷和的手笔诏书,朱厚熜拒绝背锅。

  杨廷和闻言大惊,抗言道决不轻易改诏,若新君执意如此,带新君即位,他便立刻请求致仕。

  一旁的蒋冕、毛纪等人也都声援,极力说明宦官干政的危害。

  在书房里砸积分开视角的李盛简直想笑了,当着传旨的小太监说宦官专政害国,你们可真是一点不把人家当活人啊。

  既然这边不愿意,内侍便又捧着回去了,但是,朱厚熜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通过这场争执传递出信号,我是想保一保你们的,是杨首辅他不让啊!

  其实,老练如杨廷和,又如何看不破朱厚熜的手腕,但是,这是明牌,他没办法。

  一来,武宗一朝,宦官确是为祸不浅,换了皇帝,他忍不住就想要即刻除去这些奸人;二来,若是自己拟定的条文被小皇帝这样驳斥就随便改动,那他这位天下文臣之望的威信在哪里呢?

  这是一场双方都心知肚明的拉扯。

  而后不久,又有一处改动,杨廷和为新皇拟定的年号“绍治”被御笔朱批,改为了“嘉靖”。

  朱厚熜不喜欢“绍治”,“绍”乃继承之意,“治”则很容易就联想到“弘治”。

  这个年号就是非常直白“继承弘治”,暗中已经将新皇纳入了孝宗一脉,朱厚熜当即便改了。

  接到这一谕令后,杨廷和只能应允,“嘉靖”确是更好。

  《尚书-无逸》中“不敢荒宁,嘉靖殷邦”,嘉,美也;靖,安也,嘉靖,意味着以美好的教化来使天下安定。

  这之后,朱厚熜再无异议,即位诏书被当庭宣读,大明王朝,正式进入了嘉靖时代。

 

 

第116章 

  朱厚熜皇帝位已定,便要入住宫中,在此之前,朱厚熜被安排居住在文华殿,这是历朝太子观政读书的地方,但他正式登基后,杨廷和以及张太后仍要他居住文华殿,理由是——乾清宫前殿正在修缮,不宜居住。

  在真正的历史上,小朱乖乖去住文华殿了。

  但是这一次,朱厚熜表示他又不住前殿,前殿不过是面见大臣的地方,宫里有的是地儿,他住后殿即可,不碍事。

  张太后和杨廷和面面相觑。

  乾清宫修缮,不过是托辞罢了,他们主要还是想压一压这位小皇帝,让他从形式上走一遍“皇太子观政”的路线,再正式接触朝政,这样,才算是全了入嗣孝宗皇帝的意义。

  这样一来,于国政,来日朝中大臣们说话,“孝宗老臣”的身份也更持重;于内廷,张太后也更有尊贵威严。

  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位十四岁的小皇帝,竟然这样头铁,一点都不接茬。

  再回想这几十日来,他执意要走大明门、不肯顺意直发即位诏书、更改了具备入继意义的年号,这会儿又笑眯眯地表示他委屈点没事,就愿意在乾清宫住。

  无论是杨廷和,还是张太后,心中忽然对既定的路线产生了怀疑,以新君这样刚硬的性情,真的会老老实实地按照他们的安排去走吗?

  但眼下也没工夫想这些,新君要去住乾清宫,他们没道理拦着——乾清宫历来为皇帝起居之所,既已即位,便是名正言顺了。

  朱厚熜入宫,自兴王府府而来的各大亲近太监、侍卫亲军,自然也接掌了内廷关键部门,大明内廷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如司礼监、尚膳监、针工局等紧要部门,历来都是皇帝心腹所掌,原来的官员自然也很识时务地交了钥匙对牌,还要笑呵呵地跟这些人套关系,没法子,一朝天子一朝臣啊!

  而朱厚熜自己,则是第一时间去见了自己的老祖母——宪宗时的邵贵妃。

  宪宗一朝,除了万贵妃,便是邵氏这位贵妃了,可见当年地位尊宠,但随着三子就藩,其中两个小儿子都壮年无子而亡,这位老太妃自然是痛彻心肠,但祖训在此,她也只能在深宫中流泪,到了长子兴王去世,她更是夜夜哭,慢慢地眼睛就不好了。

  谁能想到邵氏一脉竟有这份福缘呢?先前宫中诸人对这位老太妃可不怎么上心,当年连生三子的邵贵妃,在浣衣局中度过了许多年,浣衣局,是收容年老及罢退宫人的地方,居住饮食情况可想而知,故而,邵贵妃也是颇为孤苦,面孔苍老身形颓瘦。

  消息一定,邵氏就被接出来好生奉养,但这也不过月余,哪里抵得过过去十几年的岁月摧折,何况,宫里自有向新帝献好卖消息的人,朱厚熜自然也能得知老祖母这些年的苦日子。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置业 历史衍生 快穿 爽文 萌宠 团宠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