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韩非与李斯一起师从荀子,作为韩国公子,韩非有强国变法之志,但是韩王安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废物,他满腹才学无法施展,悲愤之下也只能埋头著书,先后写了许多名篇,如《孤愤》、《五蠹》等,韩王不放在心上,但是嬴政却颇为推崇。
李盛不知道后世会如何评价嬴政的性格,但是在李盛自己看来,嬴政是一个情绪比较外放的人,比如,在读到韩非的书时,他觉得自己与作者的见解达到了共鸣,并且这位作者的论点更为高远灼见,于是,激动的嬴政发出了书粉对偶像作者大大的感慨:“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如果能让我和这位贤才见面交游谈论,就算是现在死了我也不可惜啊!
然后就被塞了一嘴巴虎毛,后背上还被大爪爪呼了一下子,虽然肉墩墩地没啥痛感,但是他转过头就看到了大老虎在盯着他。
李盛把塞到嬴政嘴巴旁边的尾巴拿下来晃了晃,他看着嬴政从小娃娃长到这么大,有种家长的心态,听到自家孩子说什么死呀活的就不乐意听。
大老虎伸出爪爪轻轻拍拍嬴政:赶紧呸呸两下!
你年纪还小,统一也还早,就算是随便说也不行!不吉利!
嬴政觉得虎虎这个目光就很熟悉,小时候他要从树上跳下来,虎虎就这样威胁地看着他。
于是他有点怂怂地伸出一只手摸摸虎耳朵:“我只是随口一言罢了。”
又被大爪子呼了一把。
这天,李盛陪着嬴政在明光殿接见了韩国来的一位水利专家——郑国。
他在战国后期久负盛名,是中原闻名极为高明的水利匠人,设计兴修督建过许多水利工程,而他来到秦国,是想向秦王谏言,在关中修建一条自西向东横跨渭北高原的水渠,也就是后世所称的“郑国渠”。
嬴政动心了,关中有许多盐碱地,种植粮食事倍功半,很是耗费人力物力,但是关中开垦出来的土地又很有限,肥沃的良田是很少的。
农为国家之本,按照郑国的说法,这条水渠自西边来,水流会带来大量的泥沙,带着泥沙的水淤灌盐碱地,只消一两年的时间,便可将关中的大片盐碱地改造为土质厚重适合种植的良田。
沃野千里会使关中迅速富庶起来,为秦国的扩张计划助力大功。
嬴政深思一夜,同意了郑国的建议,并命他为监工,设计并主持修建这条工程量巨大的水渠。
但李盛知道,郑国渠,是韩国为了消耗秦国国力延缓战争的一个明谋,韩国与秦国相邻,就在后世的山西南部、河南西部,是秦昭襄王时代“远交近攻”的战争总方略的第一受害者——韩国就是阻挡秦国东扩的第一个阻碍,不打你打谁啊?
因此,从秦昭襄王时代,韩国就多次受到秦国的攻击,国土面积不断缩小,而韩国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在外面也没有足够的筹码和价值拉拢盟友抵抗强秦,只能这样如砧上之鱼一般,任由宰割。
韩王安非常惶恐,正当这时,有人对他建议,派出郑国,让他对秦王说修建水渠,要知道,在全靠人力的先秦时代,修建水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国家级大事,如果这条水渠开始修建,至少会牵制秦国两三年,只要秦国腾不出手来攻打,韩国便可暂得喘息之机。
但尽管知道,李盛却并没有阻止,按照郑国被揭穿后为自己辩白的说法,郑国渠“延韩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这条水渠,也确实如他所言,做到了“灌关中为沃野,无凶年”,而后“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眼看着六国诸侯也折腾不出什么幺蛾子了,这条水渠修好了也是富国利民的大好事,何必阻拦呢?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也是大战之前为了保证后方物资充足进行的一种战略储备。
虽然暂时没有发兵,但是秦国的一统六国大战略是绝对不会变的,嬴政依然经常与大臣们商议起灭六国的具体操作,比如,到底先攻打哪个国家?
最近被嬴政看重的李斯就立刻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先打韩国!
六国彼此见其实都有探子,韩国这种危急存亡在乎秦王一念之间的小国,就更会多加探听消息,听闻此事,韩王安惊恐不安,简直是夜不安枕食不下咽。
宗室内只有韩非还算得上有才,于是他和韩非商量如何才能免此灭顶之灾,送去一个郑国都没能挡住秦国要打韩国的心思,还是得劝说秦王先攻其他国家啊!
韩王决定派出韩非出使秦国,目的只有一个:劝说秦王先攻赵,而不是先攻韩。
李盛得知此事的时候,正陪着嬴政晒太阳,嬴政手里拿着的,还是韩非的书,尽管已经看过一次了,再看第二遍嬴政依然看得很认真很推崇的样子。
大老虎伸出一只爪勾戳了戳铲屎官正在翻看帛书的手指:呐,你即将和喜欢的作者大大面基啦!
第339章
得知韩国要送来一位使者,还是自己喜欢的作品的作者,嬴政自然是很高兴了,这样的贤良大才,能来到秦国与他交谈共游,两人一起谈论天下大势,是多么酣畅的一件快事啊!
而韩非子果然不负盛名,与嬴政相谈甚欢,李盛白天趴在旁边陪着,就见这俩人坐在那里说了一下午,太阳的光影从他的耳朵挪到他的尾巴尖,从正午时分的亮色到黄昏时候的暖黄。
他抬起眼睛看看又来换茶水的小宦官,这一下午俩人说得口干舌燥,可喝了不少水。
“先生大才,寡人欲赐先生一处府邸,就离着秦宫不远,也可方便行走,今日也颇多劳累,先生暂且回去馆所歇息。”
韩非恭敬退下,站在台阶下回望这座巍峨秦宫,心下涩然,尽管他奉国君之命前来劝说秦王舍韩而攻赵,但就今日之见,就算他说动了秦王,韩国又能苟延残喘多久呢?
秦王精明睿智而心存大志,虚心待士招揽各国人才,他今日一见,便知其人必是成就大业之雄主。
罢了,他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韩国王孙罢了,能为母国做的,他自当竭力,可秦兵席卷天下之势已成,韩国民少国弱,如同江中浮木,又能如何呢?
韩非虽然在秦王嬴政面前谈论起天下大势,侃侃能言。情至理明,可出了秦宫,回到馆所见了母国随着他来的随从,他的情绪便骤然低落下去。
“过几日秦王会赏赐一座宅院,到时候便过去安置吧,我累了,先休息一会儿。”把人都挥退出去,韩非自己独坐桌前,只觉得前路茫茫,他真的能说动秦王吗?
李盛看着韩非走了,从旁边爬起来,百无聊赖地伸了个懒腰,前爪勾到了嬴政身下的坐垫,他伸出爪勾挠了挠,见嬴政还沉浸在刚才的谈说中蹙眉思考,便也不打扰他,自己跑去外面挠树皮磨爪子。
最近天暖了,他也该回去山林里看看了,系统说今天晚上有雨,那明天早上应该有蘑菇冒出来,春天的野蘑菇很美味的啊!
翻过两座山还有一片竹林,那边的很多村民都会用竹子劈成竹篾编席子箩筐,他有一次没有带箩筐包袱出来,还专门带了野兔去“换”过一个竹篮。
说是换,其实当时李盛一冒头,村头正在坐着田埂聊天的村民们就吓跑了,李盛把嘴里叼着的两只野兔扔下,从旁边挑了一个比较结实还带着把手的竹编篮子带回来的。
那两只野兔都肥肥的,拿去集市上换钱绝对比一只竹篮价贵多了。
既然有竹林,那应该也有竹笋吧,李盛想着上一世吃过的腊肉炒春笋,咽了咽口水,虽然这个时代还不流行炒菜,但是春天里鲜嫩嫩的竹笋怎么做都好吃,炖到鸡汤里也很鲜美吧!
夜里天色刚黑下来,嬴政正在看奏疏,李盛跑过去伸出一只爪爪拍在矮桌上,等嬴政看过来,他扭过头冲着山林的方向嗷呜呜叫了两声,还把找出来的一只厚厚的麻布包袱皮扔到嬴政的桌子上:虎虎回老家一趟!回来给你带好吃的!
嬴政放下手里的奏疏,站起来绕过桌子走到大老虎面前,亲自把包袱皮整理好,给虎虎系在脖子里松松地挂着。
他从小就经常看见李盛脖子里挂着,或者嘴里叼着,一个大包袱或者一个箩筐,慢悠悠从山里回来,给他带回来各种好吃的野物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