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庆隆说:“我这是小买卖,您做的才是大生意,您还跟我压价这叫我怎么说呢?再者<摘月记>印出来卖,您赚的也必定不少,您就别跟我一个小门小户的计较这仨瓜俩枣的了吧。”
少东家却还是觉得五百文有些贵了,便道:“哪怕你让到四百文我也能痛快收下。不然你说你卖五百文,我五百文收,我还卖的一模一样的,我这不太好加价啊。而且咱有什么说什么。这包看着是新鲜,可说到底也就是粗布加麻绳做的,真要是想弄个一模一样的也不费力。”
于庆隆笑说:“那这样吧。四百五十文。其实您也清楚,更赚钱的还是<摘月记>。这包嘛,用不了多久便会有人弄出相似的来。所以我也没打算一直做一模一样的。”
少东家有点吃惊:“你的意思是,往后书包也有不一样的?”
于庆隆说:“不止书包,笔筒也有不一样的。这回我没有带新样式的是因为不能太快就弄出新花样,不然刚买的人会觉着心里不舒服。但等下次来时,便有新花样了。还有这书签,是配着重阳节做的,您也可以作为小礼物。买书包便赠送一个。”
书舍里最不缺的就是念书的客人,而这样的人通常又对文具比较感兴趣。
少东家想想,四百五十文也行。他啥也没出就出个地方,一个赚五十文,六个就三百文呢。而且就像于庆隆说的,其实他更赚的还是卖书租书的钱。因为书包可以照样做,笔筒也能,但是话本子是不可以照着写的,所以看这书的人都是来他这。
县城里几家书舍,各有各的特色。若是有人偷抄,那便可以去打官司要赔偿。所以抄,一时也不太可能,他稳住这送书稿的人便成了最紧要的事。
还有他不止在县城卖,他在省城里也有熟人,在那卖才是大头,那里的人可比他们县城还多得多。只是这事目前他还不想叫于庆隆知道。
他都不知道那未来居士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只管叫于庆隆跟方戍来代谈,所以他只能慢慢了解了。
“老陈,去给小于公子算钱。马上重阳节了,再给小于公子送上两包咱新订的桂花糕跟一罐桂花蜜。”
“好嘞,我这就算。”陈掌柜愿意于庆隆他们来。因为他们一来这书舍的客人就多,他的工钱也会多点。他的工钱跟书舍的生意是有直接关系的。
陈掌柜算完,书包跟笔筒,还有第三卷的话本子加一起一共六两七钱。他算了两遍,确认没错,把钱交给于庆隆。
没多久那位定了四个书包的公子也来了。他检查了书包的质量,发现做工非常好,甚至比之前看到的还要好,满意地付了尾款。
于庆隆赠了四个书签给他:“马上重阳节了,祝公子阖家安康。”
这位公子也是个彬彬有礼的人,笑着接过说:“同祝,同祝。”
于庆隆这一趟共收了八两三钱。就算去掉所有成本,包括人工费,他都能净赚将近六两银子!
他把钱收好,跟方戍离开的时候比以往都要谨慎。
然而还是有人注意到了他们。
是另一家书舍题名书舍的人。东家姓郭,跟小厮望着两人离开的方向:“你确定是他们?”
小厮说:“确定。您没瞧见刚才陶公子拿着那些东西离开么?那就是他们送来的。上回也是,他们一来,那《摘月记》就出了新卷,陆德馨家就多出了笔筒,生意就越来越火。咱家好些个老主顾都跑他家去看书去了。”
郭青山问:“那笔筒我让你去找人做,到底做出来没有?”
小厮说:“做着呢,估摸着再过两三天就有了。”
郭青山暗暗哼一声:“到时打听打听。德馨书舍卖多少钱,咱们就按他家九成价卖!”
这钱他高低不能都让德馨书舍赚了!
什么东西!不就是个《摘月记》么?他也请人写差不多的,他就不信了,还真能让德馨书舍把客人都抢了去?!
那不能够!
-----------------------
作者有话说:庆隆:又赚到一笔钱了[墨镜]
方戍:我家隆哥儿好厉害,我不能当掌柜的,我就专门伺候你也不行嘛[害羞]
庆隆:必须去科考!这事没得商量[白眼]
方戍:好呢,我学,我以后定然比鸡早起,比狗晚睡[求你了]
庆隆:乖,今天我继续负责要饭。求姨姨们助力我晚点怀崽[狗头][空碗]
第70章
于庆隆和方戍不知已经有人暗地里跟德馨书舍较上劲了, 回到镇上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去了马亲随和严西宽那,拉上这二人一起, 连夜赶回下溪村。
这回要大伙热热闹闹一起过节。至于马亲随跟严西宽住哪, 到了下溪村还真不用担心。家里厢房有人住, 那还有方山大哥家的房子, 再不然还有武胜家里,都有地方。
于庆隆跟方戍从县城离开时带着陆德馨送的桂花糕跟桂花蜜,他们这次还小小地破费了一下, 在县城里买了两只大卤鹅。
这玩意儿稍贵点, 两只就要六百六十文。但是中秋节也没过, 这几日大家也没少挨累, 于庆隆便决定好好犒劳一下大伙。
他还买了些蚬子干,准备带回去煲汤喝。这县城沿海, 蚬子干十分常见,并不多贵。
而马亲随跟严西宽也没空手。他们白日里在镇上买的一斤鲜羊肉。
过重阳节按当地的习俗要吃羊肉面,买点羊肉正合适。
于庆隆笑说:“正好配蚬子干一起煲汤下面条, 一定鲜得不得了。”
几人想想便要流口水了。
翌日, 方吴氏起早和面。因为要和得多, 于庆隆搭把手,两人一起换着和。大嫂摘菜, 大哥帮忙洗。
大哥的肩背已经恢复许多。天气渐渐转凉,好得就见快了。
还不能做太重的活, 但多少也能帮上些忙。
隔壁方山大哥过来帮忙劈柴,方山家嫂子切羊肉。就连壮壮都没闲着,他帮忙看着严盼。
李正在于庆隆的劝说下也带着孩子过来过节来了。他觉着就他一个是外人,原有些不好意思, 可于庆隆再三说他们是好朋友,李正便领了这份情。
于大有跟周月华也在,两人也和面,不过是要留着下午吃的。他们得蒸馒头花卷。
几家人凑一起。没多久于庆业跟白晚秋也到了。于庆业手里拎着两条小臂长的大鲤鱼,两口子看上去面色却不是很好。
周月华问道:“庆业,咋回事?”
于庆业说:“没事阿爹,秋哥儿闻不得鱼腥气,有些难受,路上便折腾了一会儿。”
白晚秋怀孕的事两家人都知晓,便都没说什么。可于庆隆很快发现那鱼拿走了,白晚秋的神色也不大对劲。
他便干脆借口要挖些菜,把白晚秋带到后菜园里问道:“怎么了小阿兄?”
白晚秋眼眶泛红,只是摇头。
“我二哥凶你?”
“没有。业哥对我很好。”
“那是怎么回事?是你们来这里过节白叔他不高兴?”
“也不是。是、是我父亲想叫我们早早搬走。”白晚秋说着说着便忍不住抹起泪来,“上一场雨把咱们上溪村淹得不轻,我弟的未婚夫郎家里所有的田都在地势很低的地方,今年要颗粒无收。他们便想着叫我弟赶紧把人娶过门。”
“赶紧娶过门?可这个时候家家都紧巴呢咋还……”
“嗯。”
于庆隆懂了,这是白家的亲家家里想减一张吃饭的嘴。
像这种时候,家里有积蓄的还能挨,要是没有积蓄的,那的确是要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