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命只能扮演神明了(201)

2025-11-27 评论

  谈雨竹谢过陛下,又谢过何旸,才双手恭敬接下圣旨。

  何旸一挥手,身后便有一位军士抱着一个小箱子行至谈雨竹面前,道:“此次会试共登科六十五名举人,前三名以下赏银百两,前三名赏金五十两!”

  说着,差役就已经打开了箱子,里面金灿灿的金锭子晃得人眼晕。

  围观百姓们全都惊呼出声。

  “竟真的是金子!”

  “五十两黄金竟瞧着只有这么一小箱子吗?还以为至少要两个大箱子。”

  “你懂什么?谈家也不缺钱,人家这是荣誉!”

  确实,除了这些百姓之外,包括谈雨竹在内的这些家族子弟,家中都不缺钱,五十两黄金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大数目。

  可他们看向谈雨竹的目光里也几乎快滴出血来。

  这可是陛下亲赐的黄金,还是奖励给前三名举人的,意义比它金子的本身价值更重!

  然而更令他们眼红的还在后面,何旸竟又叫人抬了一个匾额出来,掀开上面大红的绸缎,便见着了“及第登科”四个字。

  下面还有百里鸿的亲笔签名和章印。

  这是楚九辩叫百里鸿写完,分派给信使去找当地的郡尉去做的。

  前三的举人,分别是陆尧、谈雨竹,以及一个名为张二的农科学子,这三人所在的郡城中,郡尉都是曾经的秦家军麾下,使唤起来还挺方便。

  而何旸报喜来得比其他官差晚了半日,便是为了叫工匠雕琢出最好的匾额。

  但早先官差给谈济报信的时候,就透露了些消息,不叫谈雨竹苦等。

  谈雨竹便知晓自己不仅成功登科,还是一个较高的名次,于是接到文会邀请时,她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便欣然赴约,等的就是这一刻。

  这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她早就看不顺眼了,今日就是打击他们最好的机会。

  何旸本也与此地的官员们不怎么聊得来,更知道郡守家与姜家这两个小子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于是得知谈雨竹在此地参加文会,便知道这是众人要给小姑娘难堪,于是紧赶慢赶地来了。

  瞧着那些平日里眼高于顶的文人士子都脸色难看,何旸与谈雨竹心里都有些畅快。

  不过谈雨竹也没在此刻说些风凉话,那太掉价,总归周围百姓的指指点点也足够这些人颜面尽失。

  因而谈雨竹便邀请何旸去自家府中,坐下喝杯茶,也顺便将匾额与金子送过去。

  何旸欣然应允,一行人便又敲敲打打地走了。

  而得知消息的谈济与严家父子,早就等在了谈家府门前,喜气洋洋。

  吃过晚饭,他们才送走何旸等人,不过很快,郡守和郡丞就都来了。

  几人自是一番寒暄,郡守甚至亲自同谈雨竹道了歉,说自家儿子不懂事云云。

  能做到郡守的位置,自然不是太蠢。

  他知道眼下情势已经变了,皇权势大,以后不知还会如何发展。

  不过各方都不得罪,总归是有好处的。

  与他有相同想法的人很多,因而此后几日,来谈、严两家的人络绎不绝,不过他们也不是谁都见。

  如此种种,女子登科,且拿了会试第二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大宁。

  那些因为种种忌惮而没去参考的女子们,心中既有后悔遗憾,又有些莫名的激动。

  遗憾的是怕此后都没有科举,激动的是,若是此后还有科举,她们就不会再被轻言放弃,定会毫不犹豫地去报名,拼命抓住向上爬的一切机会。

  还有那些虽然参考,却落榜之后怀疑自己是否因为性别而被小看的女子们,此刻也重燃斗志。

  不是女子不行,只是她们实力还不到能被选中的地步。

  所以她们要更加努力,争取下次有机会能考得更好,能如谈雨竹那般,登科及第、光耀门楣。

  而在大宁的另一边,南方一处偏远的小村庄里。

  从族长到村长,从德高望重的族老,到垂髫小儿,全都聚在村子里某处院子前,伸着脖子看那院门口站着的一家七、八口人。

  那是一群穿着粗布麻衣的,再普通不过的百姓。

  甚至比起村里的富户,这家人老的老,小的小,唯二的两个壮劳力拼死拼活也只能勉强叫家里人不饿死。

  谁也没想到,这般人家,竟也有一日能被那传说中的郡尉大人登门。

  一婆子双手踹在袖间,冻得直缩脖子,躲在人群后头啧啧两声感叹道:“这老张家真是祖坟冒青烟了,竟真的考中了那什么举。”

  “是科举。”身侧一黑瘦少年伸着脖子看前头院里的人,道,“俺爷一直说张二哥地种得好,如今看来还真的是,这都要去京里当官了。”

  “哎呦,俺早就说这张二瞧着就有出息,这可真是叫俺说准了。”

  “快算了。此前人家张二卖了两亩田,去府城去郡城考试的时候,你不还说人家浪费银子?”

  “就是。可你现在瞧瞧,陛下可直接赏了五十两金子呢!那可是金子!能买多少地呀。”

  众人越来越大声,还是村长回头瞪了一眼,众人才消停下来。

  张二捧着手中的圣旨,手抖得不成样子。

  家中其他人还不如他有见识,一个个的脸又红又白,躲在后头话也不敢说。

  好在郡尉大人知道他老老实实庄稼汉,没计较那些虚礼,甚至还开口好心提醒他要谢过陛下。

  张二忙带着家人跪下来,朝着京城的方向磕头。

  村民们见状也都纷纷跪下来。

  郡尉有些好笑,忙叫他们起身。

  村长比起其他人多少有些见识,也知道些人情世故,便从袖间拿出一个荷包,鼓鼓囊囊,塞到了郡尉手中。

  郡尉知道这都是他们的心意,便收下了,转头就又叫手下送了百两银子,算是他的一点心意了。

  而他刚走不多久,郡守和郡丞便也来了。

  之后更是各种世家富绅,有的有招揽之意,有的只是单纯结交,但一个个出手阔绰,众人就见那此前见都没见过的好东西一股脑地往张二家院子里送。

  张二此前得了郡尉的提点,知道有些人的情不能应下,有些人的却可以。

  因此一番下来,他没怎么得罪人,却也得了不少好东西。

  而张二家也会做人,有什么好东西,也会分给族人村民,因而一整个村子都借着他的光,富裕了不少。

  众人也终于隐约感觉到了“科举”的好处。

  这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要科举”的想法,已经不知不觉植入百姓心中。

  各处成绩送达的时候已经是一月中旬,而最后一场殿试的时间,定在了三月初一。

  因而得到消息后,举人们便从全国各地出发,前往京城参加最后的殿试。

  他们有的如陆尧这般有家底的,自是家中亲人侍从护送,坐着马车,一路还算轻松。

  也有如张二这般的,背上个行囊便准备出发,但因为有朝廷和各处送的金银,他路上也都是能住客栈就住客栈,没吃什么苦头。

  于此同时,各种消息也源源不断地涌入京城。

  最初是登科举人们的名字和籍贯等等,然后是这些举人出发到了哪里,见过了什么人,经历过了什么等等。

  不知是不是楚九辩真的眼光独到,还是送去报信的人提点了什么,总归他选出来的这六十五人,竟一个个都乖的不像话,一路上就闷头赶路。

  什么世家招揽、富豪嫁女等等,没人放在眼里。

  京中藩王们听着这些,本该正月十五就离开的脚步却迟迟不动。

  以防被楚九辩和秦枭借此做文章,给他们扣什么“意欲谋反”之类的帽子,以湖广王和东江王为首的藩王们,便一起入宫,请求多留一段时日,等看了殿试之后再走。

  南疆王和平西王本无意做什么,但也想留下来瞧瞧这科举的盛况。

  至于安淮王百里明,他一直都缩小着自己的存在感,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像个唯唯诺诺的小鹌鹑。

  秦枭倒是无所谓,只觉得这些人留在京中,定会搞事,可能有些烦。

  楚九辩却心念一转,含笑和秦枭对了个视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程惊堂 宫廷侯爵 情有独钟 天作之合 爽文 基建 马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