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这与作者在整体构思上的考虑有关。在书前的题辞中,作者引用的两段话都是关于人的动物性和大猩猩的人性的。书中,灰猩猩被人训练成看管金刚石的“特种部队”,最终“造反”赶走了人,并残害接近它们的人。而猩猩埃米则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人类语言。在这里,人的动物性与动物的人性交相映照,具有深刻的含义。显然,作者对此有着沉思和遐想,所以,在埃米身上,不自觉地抛洒了较多的笔墨,使得埃米并不成为一个简单的道具或功能性的角色,而是凝结了较为深厚和复杂的内涵。但是作者并未深入地思考这些哲理性的问题,只是通过描写的形象艺术地提出了问题。书中,关于战争,关于原始文明,关于科技发展的反目的性,关于人的欲望所导致的破坏,等等,都有着哲理层面上的表现。但是,这些表现也不过是对通常流行的一些观念和看法的艺术图解,作者自己并未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和新的解答。只不过,如此一来,这部小说也增添了哲理层面上的东西,使作品真正综合了大众文化的各方面知识。
白骨之地
刚果热带雨林的黎明悄然来临。
惨白的太阳正在驱散清晨的寒气和贴近地面的潮湿雾气,使这片辽阔而又宁静的世界露出本来面目。这里的树木硕大无比,树干直径达到40英尺。一棵棵高达200英尺的大树拔地而起,浓密的枝叶形成的巨大树冠遮天蔽日,树叶上还不断向下滴着水。树木之间是大片的灰色苔藓植物、密如蛛网的匍匐植物和藤本植物,树干上还冒出许多寄生的兰科植物。地上长着半人多高的巨大蕨类植物,蕨丛间雾气缭绕,湿漉漉的叶面上反射出熠熠亮光。万绿丛中时而还露出点点红色和蓝色:那红的是有剧毒的棘昙花,那蓝的是只有清晨才开花的狄馨拉藤。这里是一个莽莽苍苍、横无际涯、由灰色和绿色组成的世界——但是对于人来说却是个陌生的、无法生活的世界。
简·克鲁格把步枪放在一边,舒展了一下已经僵直的肌肉。赤道地区的黎明来得很快,少时天已大亮,可雾气尚未散尽。他看了看自己所警戒的营地:八顶鲜艳的橙红色尼龙帐篷、一顶吃饭用的蓝色帐篷、一张盖在装有设备的箱子上用以防潮但又根本起不到防潮作用的大防水雨布。他看见坐在一块岩石上担任警戒的米苏鲁正睡眼惺忪地向他招手。离他不远的地方是他们的通联设备:银灰色的碟型天线和黑色的发射机箱,地上的一根同轴电缆迤逦通向活动三脚架上的便携式摄像机。美国人每天用这套设备通过卫星向他们的休斯敦总部报告情况。
克鲁格是他们雇请的向导,负责把这支考察队带进刚果。他以前曾经给不少探险队当过向导,其中有石油公司的,有搞地图测绘的,有木材—矿产勘探的,也有像现在这支进行地质勘探的。派出考察队到野外考察的公司都希望所雇佣的向导既懂得当地的风土人情,又会说当地方言,因为这样才能指挥在当地雇佣的脚夫,安排在当地的旅行。克鲁格是个非常合适的人选,他不仅会说班图语和斯瓦希里语,还会说一点巴金狄语。虽然他没有到过维龙加,可是刚果他已经来过多次。
克鲁格不明白美国地质学家为什么要到位于扎伊尔的刚果热带雨林东北角的维龙加火山地区去。在黑非洲,扎伊尔是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它是世界上钻和金刚石产量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七产铜大国。此外它的主要矿产资源还有金、锡、锌、钨和铀。可是这些矿藏主要在沙巴和开赛地区,不在维龙加。
克鲁格很知趣,没有打听美国人为什么要去维龙加,反正他很快也就猜出了八九不离十。考察队一过基伍湖,进入热带雨林之后,那些地质学家就开始对河流和河床进行考察记录。寻找矿砂沉积实际上就意味着在寻找金矿或者金刚石。后来证明他们是在寻找金刚石。
不过这些地质学家找的不是一般的金刚石,而是一种他们称之为Ⅱb型的金刚石。每找到一种新的样本,他们就立即对它进行电性能测试。他们在测试之后所说的话,克鲁格听起来就像是天书——什么电介质间断、晶格离子、电阻率等等。但是,他琢磨这些金刚石的电气性能一定很重要。这些样本肯定不能作为宝石。克鲁格仔细看过几种,它们都因为含有杂质而发蓝。
十天来,考察队一直在寻找矿砂沉积的源头。一般的做法都是这样:如果你在河床上发现了金沙或者金刚石,你就沿河床向上游走,去寻找因风化而形成的矿源。考察队沿着维龙加火山链的西坡向高处走,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可是有一天中午,脚夫们死活也不愿意再往前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迈克尔·克莱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