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13)

2025-10-09 评论

    可见殷人需要牺牲,故抓捕羌人。有说法认为这些羌人不被驱使参加劳动,但按常理思考,他们应该也从事些简单劳动才对。卜辞中的记录不会细致到那样的地步。
    奴隶制社会同时也是阶级社会。武官村大墓的主人,不是王就是王族。上层殉葬的41人是近臣和妻妾,而其中13具棺则表明,近侍的妻妾也有各自身份的差别。守护墓道的武士仍被期望能在死后的世界里继续为君主的府邸紧守大门。
    一般认为被砍掉头颅的是奴隶。他们究竟只是供物,还是死后继续为君主工作的奴隶?古代中国人认为,如果头和身子分开,就不能再生,纵使在阴间也不能复活。所以,他们不再是作为劳动主力的奴隶,而仅仅是供物。
    调查报告中称,在殷墟50多座宫殿的台基遗迹中的前庭,原封不动地埋有850人的军团,其中包含五辆战车,从司令官到兵卒一应俱全。可见这是很重要的建筑,对于推定这是宗庙的说法而言,是很有力的证据。这个地下军团的成员也有各种各样的差别,比如也分有头还是无头,俯卧还是仰卧,帽子的装饰是铜铃还是贝壳等。从这个守护宗庙台基的地下军团遗骸群可以看出,殷代的阶级制度森严。司令官和战车长应该是身份极高的人,他们被杀和掩埋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或许他们的心理超出了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理解范畴。可能他们觉得,成为守护宗庙的干将,死后也能为殷效力,这是无上的光荣。说不定他们还是从大量的志愿者中选拔出来的,也可以想见人选是由甲骨钻灼来决定的。甲骨上出现的裂纹是神意,谁都不敢违抗——殷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人们感觉神就在身边,可能并不认为去往神的所在也就是死亡是多么悲伤的事情。
    殷人觉得食用献做牺牲的牛、羊,是在和神一起享用,这是神人共食的世界。但殷人们并不像我们现代人感觉的那样,觉得地上和地下的距离相当遥远。墓上不留坟丘是因为没有必要,可以说这也有“神人共住”的意味。
    殷的远祖受封商地,到成为天下之主之前十四代的时间内,八次迁都;入主中原后,又五次迁都。而盘庚迁殷后,二百多年定居于此,这意味着什么呢?
    屡屡迁都的那段时间,主要生活手段可能是游牧,也有可能是依赖于刀耕火种的农业——刀耕火种无法对同一片土地进行持续利用。
    到了盘庚时代,人们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生活了。农业应该有了进步,套在牛身上的犁出现在甲骨文中。郭沫若(1892—1978)认为,殷代是畜牧时代,而盘庚以后,农业所占比重渐增。青铜器造型中常用的“饕餮”这种想象的动物就综合了牛和虎的特长。一般认为,殷在迁殷后,以畜牧、狩猎、农耕三者为生。此外还应该加上一项生计,那就是用战争掠夺物资和人口。
    殷人的特点是:认为神就在人身边;不把奴隶当人看待;此外,因畜牧和狩猎而对动物有亲近感。不畏惧死亡的殷人都是勇敢、优秀的战士。要养活因王朝繁荣而增加的人口,从战争中掠夺奴隶是最简单省事的方法。殷逐渐变得好战,可以说它因此而灭亡。
    通过战争,殷可能得到了一时的财富。但另一方面,掠夺物资、人口,也必然招来受害者一方的憎恨。在殷的周围,对它怀有敌意的部族开始浮现出来。
    2
    取代殷的周也有自己的神话。周远祖是后稷(官职名,管理农务的长官),名字叫弃。他的母亲外出,在野外看到巨人的脚印,心中欢喜就踩了上去,于是有了身孕。她原以为这是个不祥的孩子,就将他丢弃在小巷子里,但牛马经过的时候都避开而不践踏他。再把他丢弃到原本以为是荒无人烟的山林,却意外地发现有很多人。看到发生在婴儿身上各种各样奇异的事情,她决定要抚养这个孩子长大。
    这个孩子起初是准备丢弃掉的,所以就取名“弃”。弃从少年时代开始就爱好农业。《史记·周本纪》说
    ——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尧舜的时代,弃被任命为后稷。这个传说也同样反映出周是农业团体。
    夏王朝因政治衰微,废除了农务官,后稷的儿子失去了官职,就进入了戎狄的地界。从此之后,周人就居住在戎狄中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