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12)

2025-10-09 评论

    4
    十九代王盘庚,被认为是个有能力、有决断力的人物。殷已衰落到诸侯久不入朝,盘庚决心要让王朝再度强盛。为此,他决定迁都。
    《史记》中记载,殷的人民虽然长吁短叹非常悲伤,但为了让人心一新,恢复建国时的上进,盘庚说服人们渡过黄河南下。盘庚选中的都城所在,正是现在我们称为殷墟的安阳县小屯村。
    在此之后二百余年间,殷再也没有迁都。《史记·殷本纪》记载,在二十七代的武乙时期也迁过都,但那是因为河水泛滥什么的而采取的不得已的临时措施,之后立刻还都。武乙时期以及之后的卜辞都在小屯村中被大量发现。《史记·殷本纪》把盘庚迁都称为“南下”,如果没有“北上”,就没法把话说圆。
    除了甲骨外,殷墟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大墓里面有很多陪葬的青铜器。据说二战之前进行发掘调查时,还不得不防备前来抢夺出土青铜器的强盗团伙。
    殷代青铜器是世界级的谜题,因为这是突然出现的最高水平的作品。人类的制造工艺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先从稚拙的阶段开始,再逐渐加以改良、洗练,最后攀升到高级阶段。对殷代青铜器来说,并没发现有这样一个先行过程,就毫无征兆地出土了大量最高级的作品。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有种说法认为,这可能是西亚已经高度发达的青铜技术,通过斯基泰人游牧民传到东方。然而,前文提到,在郑州出土的工房和铸型比殷墟的青铜器显得稚拙,稳定性也欠佳。看来,殷代青铜器是在中原通过某个适当的阶段独立发展起来的,这种说法非常有力。不过,郑州也没有发现更早阶段的青铜器,所以“中原起源说”还需进一步证明。
    没有被发现不等于不存在,文字也是一样。作为中国最老的文字,展示在我们面前的甲骨文字,绝不是稚拙阶段的产物。它应该是由单纯的象形文字发展而来,明显已进入表意的阶段。但是,在它之前的文字至今尚未被发现,可能是写在容易腐朽的材料上而没有存留下来。用兽骨占卜是自古就有的。人们偶尔在兽骨等利于保存的材料上进行占卜,记录的文字就被遗留下来。也有很多甲骨被钻灼取割纹,却没有上刻文字。
    突发奇想要在甲骨上写入文字,应该把这理解为文字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发达的阶段。否则就会跟研究青铜器一样,也出现其先祖来自西方的看法。实际情况确实也是如此,已经有人提出了汉字西方传来之说。
    殷代青铜器令人倾倒,比起之后的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要好很多。不仅如此,即使采用现代的技术,也制造不出和殷代青铜器完全一样的作品。
    如前文所述,殷代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而且绝大多数是酒器。祭政合一的殷有“神人共食”的仪式,人们和神一起主要以饮酒为乐,可能他们认为在醉酒时的恍惚状态下就能够和神接近。总之,出土了大量的酒器——盛酒的、倒酒的、饮酒的,各种各样形状的酒器。虽说这些是为祭祀所用,但殷人好酒却是毫无疑问的。有些尖刻的中国史学家甚至发出这样的论调,认为殷因酒灭国。

    1
    从殷代大墓中发现的大量殉葬者遗骸,可以说更加形象具体地反映了这个王朝的性质。战后第一个发掘的武官村大墓有两层,上层东侧有17具男性遗骸,西侧有24具女性遗骸,这41具遗骸中有13具被收入棺内。墓室的东西两侧埋有34个头颅,墓道内有22匹马,南北各埋有一名手持不同戈的武士。墓外还有排成一列的无头遗骸。
    殷代被定性为奴隶制社会。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准、甚至现在都无法制造出来的殷代青铜器,实际上是由奴隶们制作完成的。除了既是贵族娱乐也是战斗训练的狩猎以外,社会生产的核心力量正是奴隶。卜辞中不时出现这样的占文
    ——羌得?
    羌指的似乎是游牧的藏系民族。有说法认为“羌”字下面的“儿”代表辫发,说明羌和殷人风俗迥异。殷人狩猎的对象不仅包括飞禽走兽,还有主要叫做羌的异族。他们事前占卜能不能活捉大量的羌人,期望捕猎羌人也能如同捕猎鸟兽那样获得丰收。
    重视祭祀的殷人在献上禽兽牺牲的同时,还杀人献供。可能是认为比起畜生,人牲更能取悦神灵和祖先。卜辞中频繁出现“杀几名羌人合适”的记录,也有杀羌人以求雨的事例。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