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明并普及印刷的宋朝之前,《史记》自然是手抄流传的。长此以往就难免会有笔误。在《史记·殷本纪》中所记三十个殷王名中,根据卜辞必须加以订正的只有三个字:
(十五代)沃甲→羌甲
(二十六代)庚丁→康丁
(二十八代)太丁→文丁
如果考虑到《史记》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了千年以上,其中的笔误应该不会少。卜辞中有的王名在《史记》的殷王谱系中并没出现,共“太丁”和“祖己”二人。不过,《史记》中说,汤的太子太丁在即位前就死了,所以又立太丁之弟外丙。在即位前去世的太子像是最能作祟的,所以后世的人们也把他列到王里,卜辞中也同样处理。祖己在《史记》中是以劝谏武丁的贤臣身份出现的,他因为是优秀的王族,虽然没有即位,却可能像日本的圣德太子那样掌握实际政治权力。故此,有可能卜辞也将他视为王。
《史记·殷本纪》中还记载了中壬、沃丁、廪辛三王,但并未出现在卜辞中。毕竟很多甲骨被制成了药粉,所以有丢失的,还有没被发现的,不能说甲骨记载的是完整的。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距离殷灭亡已有900年以上的时间了。《竹书纪年》中记载,殷保有天下496年,所以从殷王朝创始开始算起就有1400年以上了。尽管时间已过去这么久,却还能保证记载的准确性,确实让人赞叹。卜辞和《史记》的一致性,彻底否定了殷王朝虚构说,并且,使得《史记》的权威性也越来越高。
那么,存在过的殷王朝是个怎样的政权呢?
从海量的卜辞及其内容来研究,殷王朝是个祭政合一的国家,每件事情都会向上天和祖先求问。有大量的贞人,即占卜士,而一般也认为殷王自身是一名占卜士,还是他们的头领。殷王根据神意而施政,所以可以说殷是个神国,根据神意而行动的王也就是神圣王。就像埃及的法老,王虽然不是神,但和神之间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持续时间约500年的殷代(《三统历》中为629年,《经世书》中为644年)也曾历经盛衰。《史记》中说,诸侯即各地部族首领,当他们接踵入朝就是盛时,不怎么前来的就是衰时。如果这是盛衰的寒暑表,殷王就还带有首领同盟盟主的性质。
从远祖契受封于商,到汤成为中原之主前,殷八次迁都,前文中已提到。汤之后到十九代的盘庚,其间也迁都五次。首次迁都是十代的中丁迁往隞地,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市周边发现了两个青铜器工房,其中一个工房内出土了1000多个铸型。1950年建设新市街的时候,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多处遗址。
龙山文化拥有制造和卵壳一样薄的黑陶的技术,但没有留下制作铜器的痕迹。殷代终于进入了青铜器时代,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是划时代的进步。喜好祭祀的殷人首先用铜制作祭祀用的器具,不过,铜也可以被制成农具和武器。生活方式必定要发生一次巨大的革新。
如果把制造黑陶所用的旋盘看作龙山文化的象征,殷代文化的象征就是制造青铜器所用的坩埚。
迁都到隞的中丁是个怎样的人物,为什么要迁都,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这些都没有记录遗留下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关于中丁的记录已经散佚而未能流传下来。散佚的原因,是政局的不安定吧。
——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史记·殷本纪》中记述如上,说的是家庭内部争斗不休。对比卜辞和《史记》,王名虽然一致,《史记》中却有两处把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弄错了。这两处都是九世时候的事情。就算是司马迁,大概也没到利用卜辞的程度吧。
甲骨文中有相当于“册”和“典”的文字。“册”表示把竹简或木简串起的形状,“典”表示把册郑重地放在台上,双手高举的样子。据此,就可推断出殷代也将正式记录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甲骨占卜的是实时遇到的问题,充其量是个备忘录。正式的竹简、木简很容易腐朽,不知何时就会消失。而并未受到重视的甲骨却因很难腐坏而保存到了现在,这确实具有讽刺意味。司马迁说中丁时期的记录散佚了,指的应该就是册和典。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