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尽管这只是个长期处于贫困状况、名义上的周王室,西周东周合起来也持续了八百年而没有被篡夺,所以不得不说封建制度是成功的。
屏藩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较缓和,而为了成为霸主,他们相互竞争,在各自的领地上推进开发。在辽宁省喀左县出土的大量西周前期的青铜器还在日本做过展览。青铜器上面有五字铭文,提示是为燕侯所作。这反映出在西周初期,召公的封地燕的势力范围就已达到了这个地区。1954年在江苏省镇江市的烟墩山上发现了三座古墓,出土了十几件青铜器。其中一件有一百二十多字的铭文,据此得知这是西周康王时代的器物,除了用来纪念封侯,同时也是为父而作的祭器。这些证据表明西周初期,周王室的势力影响到了长江流域。
周是个出乎意料的广域政权,而像殷那样的神权性质的独裁政权,要统治如此大的地域则是极为困难的。在统治辽阔地域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封建制是卓有成效的。
被封在边境的诸侯们持续开发自己的腹地,从而变得富强。例如,太公望被封于齐,拥有现在的整个山东半岛。周公虽然既是武王的同母弟又是他左膀右臂,但他的封地鲁却夹在齐和宋中间,没多少开发的空间,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变成了小国。
后来统一天下的秦是个新来的诸侯。宗周被犬戎蹂躏、平王迁往洛阳之际,秦被给予岐山以西荒废的土地。就这样,秦襄公得周之助,开始有了爵位和领地。对平王而言,不只是赠与已放弃的土地,也是为了奖赏秦派兵护送平王东迁的功绩。
春秋各国中第一个以王自称的是楚。齐、晋等大国的首领只称公,而楚擅自称王。楚的势力范围是现在的湖北、湖南,可以想见楚本来就和周没有那么深的关系。一般认为当时这片地方还是未开化的。《史记·楚世家》中也特意用“楚蛮”突出了一个“蛮”字。楚的首领熊渠曾公然说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还让三个儿子称王。他放言说我就是蛮夷,所以跟你中央的惯例、称号什么的都无关,称王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在西周厉王的时候,楚停用了王号。厉王施行高压的“富强”政策导致天下大乱,前文已述。厉王是个独断专行的人物,楚为了避免他一怒之下发兵来伐,所以去掉了王号,也是怕这落为讨伐的口实。不过,周桓王十六年(前704),楚首领熊通再度称王。这正是楚武王。综观整个春秋时代,虽然有楚的前例,但除了晚期崛起的吴越外,其他诸侯没有一个称王的。吴越也是蛮地的首领,可以自顾称王。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则接连称王。这也是春秋和战国的不同点之一。
2
从春秋到战国的这段时期,也是由青铜器到铁器的转换期。比青铜更硬而且价廉,还能大量生产的铁的制造方法被开发出来了。
众所周知,欧亚大陆草原上的骑马民族因为有了铁器,所以能够统治仍处于青铜器时代阶段的周边其他民族。也有说法认为,斯基泰等骑马民族从西方向中国传播了造铁方法。如果是草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那么中国的铁文化就应该从北方开始才对,然而中国造铁的发达地区却在吴、越、楚等南方。此外,原始的造铁使用锤锻的锻铁法,但是中国造铁一开始就是使用铸型的铸铁法。原始造铁在时期上虽早,但并没有传入中国,很可能是中国在晚些时候开发出了其他造铁法。只不过铸铁法所造的铁,虽然硬度很高,但却有过脆的缺点,所以导致中国的铁一开始就用于制造农具而不是武器。
不言而喻,铁的出现给生产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变革。在耕作和水利工程上,铁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此外在春秋晚期,技术的发展使铁易过脆的缺点得以克服。这段时期相当于吴越崛起的时代,我同意这种看法。
鲁迅(1881—1936)的《故事新编》中有篇关于名剑的故事。主人公眉间尺的父亲是干将,母亲是莫邪,两人都是春秋晚期吴国著名的铸匠。此外,还有鱼肠剑、纯钧剑、太阿剑等其他同时代的名剑故事流传了下来。故事发生的舞台都在吴、越、楚。越王勾践用过的名剑曾在日本展出过,在留给我的记忆中,那是一把看一眼就知道很锋锐的名剑。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