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这个词是人人都知道的。它出自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个卖矛和盾的商人,宣称他的矛能刺穿所有的盾,而他的盾能挡住所有矛的进攻,但在被人们追问其中“矛盾”的时候灰溜溜地走了。出典是《韩非子》,而商人却是楚人,于是我们就得知楚是锋锐、坚硬武器的产地。
如前文所述,《史记》的《十二诸侯年表》从共和元年(前841)开始,有十四个栏。最上栏的周是王室,不是诸侯。在周的下面列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十三个诸侯的国名。那么是司马迁弄错了吗?他不可能弄错这么简单的数字。有说法认为,这是由于司马迁不认可这十三国中的一国为诸侯。因他没有做任何说明,所以,会不会是擅自称王的楚被剔除在外了呢?但是,楚和其他诸侯会盟,跟中原的关系逐渐加深。司马迁否定的诸侯是吴的说法更有力。
吴在年表的最下端。同样是南方新兴国的越,消灭了吴王夫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但司马迁却没有因此给越设栏位。陈、蔡、曹等虽然是自西周就有的古国,但一直没有影响天下大势的能力,却都各自获得了一栏,所以有更多记事的越理应也有一栏才对,但司马迁却没这么做。他大概是认定越专门和吴争斗,让越在吴一栏里登场就已足够了。
春秋五霸有很多种提法,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的较多。也有把吴越二者替换为宋襄公和秦穆公的提法。
太公望的封地齐成为第一位霸主的最大原因是明君桓公,以及他得到的名相管仲(?—前645)。桓公死后齐仍然是个地方上的大国,但因家族内乱频繁而丧失了活力。
晋是继齐之后的霸主,是西周成王弟弟的封地。实际上,以山西省为大本营的晋也是自身旁系变强后取代了主系宗家而成为诸侯的。晋吞并了邻近几个小国,到文公的时候终于成为霸主。文公名叫重耳,因家族内乱出走,经历了在各国流浪十九年的生活。他手握霸权,如前文所述,召唤周襄王到河阳,能获得这样的实力可能也是拜失意时候的体验所赐。
晋文公的功绩是,针对南方异类的楚国北上围宋,联合齐、秦前去救援,在城濮(山东省)大破楚军。晋文公流浪的时候,得到了楚成王的极大关照。当时成王问他:“我帮了你这么多,如果你回国后当了君主,该怎么感谢我呢?”文公回答说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是一天的行军距离,约合12公里。“退避三舍”意思是要后退36公里。据说城濮之战中,晋军果然退避三舍。
这次被打败的楚成王之孙楚庄王也算是春秋五霸中的一位。他在周国都洛阳附近的洛水东岸击败了陆浑的戎族,因而一举扬名。因为平定了周都附近的动乱,周王室也派侍从前来犒赏,为首的是一名叫王孙满的大夫。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室祖传的九鼎有多重。传说九鼎作为帝德的象征,从舜开始,经夏、殷、周传了下来。
若要解释其中含义,询问九鼎的重量,就是因为想把它运回楚国才有此问。“问鼎轻重”的典故就出于此,用来喻指图谋夺取政权的言行。王孙满答道
——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意思是舜、夏、殷、周都是更改了天命才得到鼎,而周尚有德,天命未改,你就想把鼎搬到自己家,这是做不到的。楚庄王对此回复说
——子,无阻九鼎!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啊!别老是把九鼎藏着掖着,就算有九鼎,周王室还不是照样破落。我们楚国戟头上的喙要多少就有多少,用它造个九鼎还不是小菜一碟!——这篇宣言的言外之意就是要用武力夺取天子宝座。
和上面三个霸主相并列的还有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两人。吴越是夙敌。吴领有以现今苏州为中心的江苏省,越以浙江省会稽(绍兴)为大本营。两国因为接壤,经常爆发战争。
吴王阖闾在跟越国的战争中因伤而亡。他的儿子夫差兴兵复仇,攻打越国,包围了会稽,越王被迫投降。越王向吴献上了绝世美女西施,在表面上装作异常恭顺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会稽之耻”,后来在公元前473年消灭了吴国。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