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如是骂道,亲自监斩了江充,并把巫人檀何烧死在上林苑。皇太子被逼到绝路,决定发动政变。
武帝在80公里外的甘泉宫返回,很快就镇压了皇太子的政变。皇太子逃到湖县(河南省),在那里被官兵们包围,结果上吊身亡。这是征和二年(前91)的大案。
4
皇太子的无辜在次年就被证实了,这是只需调查就可以弄清楚的事情。同时也证明了是江充的诡计泄漏,皇太子的目的只是杀掉江充,并没有反叛武帝的意思。然而死者不能复生。卫皇后也自杀了,这时距她以平阳公主府上歌女的身份进入宫廷,已经过了四十八年。
武帝于四年后的后元二年(前87)死去。因杀了无辜的皇太子,武帝深感悲伤,在湖县建了“思子宫”,之后很长时间内没有立皇太子。
虽然现代人很难理解,但汉代的人坚信巫蛊必然有效,所以才用死刑来严禁。
武帝时期的第十一个丞相是刘屈氂,是武帝的异母兄,1968年河北省满城发现的汉墓主人中山王刘胜的儿子。满城墓棺内的金缕衣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不过刘胜是个享乐主义者,光儿子就有一百二十个,刘屈氂是其中之一。刘屈氂的儿子娶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女儿为妻。
被誉为倾国倾城的李广利妹妹李夫人已然故去,而她所生的刘髆被立为昌邑王。对丞相的儿媳来说,昌邑王就是姑母的儿子,也就是表亲。昌邑王如果即位,丞相一家就成了外戚,地位将稳如泰山。如同前述,皇太子政变大案后,武帝还没有立皇太子。
丞相夫人目光短浅地施行了据说确实有效的巫蛊,施咒的目的是为了让昌邑王能够即位。此事被人察觉,丞相被斩,妻儿被杀,首级亦被示众。因发生在江充引起的大规模冤案后不久,所以应该是有这么回事情。
此时因匈奴侵入酒泉,贰师将军李广利正在远征途中。自己的妻儿因丞相之事而连坐被收监的事情传到了前线,于是李广利打算立下大功以拯救家族。他慌慌忙忙地率兵深入匈奴腹地,被单于亲率的五万骑部队打得大败,不得不投降。最后的结果是,远在长安被收监的李广利妻儿连同全族被灭门,李广利不久也因卷入匈奴的内部斗争而被杀死。
武帝在临死前立拳夫人所生的刘弗陵为皇太子。这位昭帝即位时年仅八岁。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成为武帝的托孤大臣。武帝的儿子中,最年长的燕王刘旦认为自己是理所当然的继承者,因而必然对这个决定不满。不过武帝的选择也是有原因的。弗陵的母亲拳夫人出身卑贱,而且已经死去,也有人说是被赐死的。即使弗陵即位,也没有外戚在宫廷中扩张权力的可能。与此相反,刘旦已经是燕王,手里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如果他即位的话,这些人就会乘虚而入,可能就会破坏掉长安宫廷的武帝体制。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实际上在武帝死前便已去世,刘屈氂的夫人尽管使用了巫蛊之类的手段,但也对此无计可施。
燕王刘旦出于不满,和各地皇族取得联络,以弗陵并非武帝之子为由掀起叛乱。虽然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但仍有谣言大范围地传播开来,说弗陵不是武帝之子而是自称领受托孤遗嘱的霍光的儿子。燕王虽然是叛乱的元凶,但因为有燕王的胞姐、抚育年幼昭帝的蓋长公主的说情,以至亲(皇帝的哥哥)的缘故而未被追究。
燕王的叛乱基本上被消灭在萌芽阶段,在那之后受武帝遗嘱三人之一的金日磾死去。此人实际上是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元狩二年(前121),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向汉投降,休屠王因犹豫不决而被浑邪王所杀。休屠王的儿子金日磾虽只有十四岁,但也带着匈奴众人入汉,起初虽是官奴,但被武帝发现,做了随身近侍。武帝死去的时候他被封为驸马都尉。
霍光是二十四岁死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以奉车都尉的身份一直和金日磾一道侍奉皇帝左右。还有一个上官桀是太仆,原本是仪仗兵,因一身大力被认可,受到武帝喜爱。他是武帝信赖的保镖,一直在武帝身边。像这样侍奉在皇帝左右的人被叫做“内朝”,丞相和御史大夫等政府部门被称为“外朝”。武帝只对内朝的人托付了后事。
昭帝没有外戚的族系,就由内朝的实力派进行辅佐。霍光是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是车骑将军,上官桀是左将军,握有兵权。然而,三驾马车的体制因金日磾之死而崩溃。三头政治的时候,就算其中两人对立,还有一人可以充当调停,但如果只有两人,就会变成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所以对幼帝来说,就很可能会出现一个独裁者。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