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62)

2025-10-09 评论

    在朝鲜的乐浪郡,有个叫王调的人自立为王,但在光武帝的讨伐军到来之前就被当地人杀掉了。与交趾非常激烈的抵抗相比,平定乐浪则相对简单许多。原因就在于乐浪的汉人移民很多,而王调也是汉族,所以就没有发展成民族抗争的形式。交趾徴氏姐妹的抵抗是民族运动,所以才会那般激烈。
    光武帝在同属朝鲜的岭东,也就是日本海一侧看到了民族纷争的势态,所以放弃了那里。
    远征交趾必然使东汉蒙受了极大的损失。因为是在建国初期,所以在经济上应该是承受不了远征军的庞大消耗的。此后对于远方的首领,一般认为东汉主要采用怀柔的方针政策。志贺岛出土的金印也是这样潮流中的一例吧。
    3
    鉴于西汉因外戚王莽而灭,光武帝决定抑制外戚的力量。他废了第一个皇后郭氏,立绝世美女阴氏为后。受光武帝的影响,郭氏和阴氏都很介意自己家族成员出任要职。二代皇帝明帝的皇后是在远征越南时立下伟大功勋的伏波将军马援的女儿,而这个马皇后也劝服自己娘家人要谨慎,当然也不打算让他们在政府就任要职。马皇后可称得上有名的皇后。
    东汉有个叫云台的宫殿里绘有建国功臣武将二十八人的画像,并被高高悬挂。人们称之为“云台二十八将”。这是为了时刻不忘他们的功绩而设立的纪念堂。然而其中却没有在越南立下大功的马援的画像,据说就是马皇后坚持不让把父亲的画像挂上去的。
    外戚被驱离权力宝座的时光只不过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三十三岁的章帝死后,年仅十岁的和帝即位,章帝皇后窦氏成了皇太后,终于可以将权力收于掌中。和帝并非窦太后所生。她没有亲生儿子。
    窦太后的父亲窦勋,母亲是公主,自己又娶了东海王刘疆(光武帝的长子,郭皇后所生)的女儿为妻。家族和皇室有多重关系。不过明帝时代发生了一起疑案,窦太后的祖父窦穆和父亲窦勋被捕入狱,最终都死在狱中。窦太后知道权力的可怕。她对告发祖父和父亲的谒者韩纡恨之入骨。
    因和帝只有十岁,窦太后摄政。接着她让自己的哥哥窦宪任侍中,弟弟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窦景和窦环为中常侍。和帝的周围都是皇太后一族。
    谒者韩纡已死,窦宪为给父亲和祖父报仇,斩了韩纡的儿子,把首级供在先人墓前。真是不讲情理。
    窦家内部也发生了相当大的纷争。章帝大丧的时候,都乡侯刘畅来到洛阳,窦太后对这个人非常中意。刘畅相当于是被更始帝刘玄所杀的刘縯的曾孙。如果刘当时没死,因为是光武帝刘秀的兄长,所以可能登基的就是他了,曾孙刘畅也会成为皇帝。他和和帝是同一代的远房堂兄弟。虽然有点不太正经,窦太后可能是动了女子情怀。因为这是个半路里杀出的竞争对手,窦宪就暗杀了刘畅。事情暴露,窦太后被激怒了,把哥哥窦宪关了起来。窦宪申请征伐匈奴以赎罪,获得准许。
    对这次远征,朝廷群臣都持反对意见。匈奴从未侵犯国界,相反一直受到鲜卑族的压迫,正陷于困境之中。儒教的反对意见认为,对弱者毫无理由的征伐违背道义。光武帝一心培养的骨气之士已经担任了朝廷的要职。但是窦太后不加理会,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并令他立即出发。
    此时,派往西域的班超正活跃在这些绿洲国家,而他的哥哥班固正从事《汉书》的写作,突然就随窦宪军远征。毕竟,史官的身份还是很低微的。班固因获军职,首次得到二千石中郎将的待遇。因为对手弱小,东汉军取得大胜是必然的。时间是因章帝谅暗(皇帝居丧)而还未改元的章和二年(88)。
    因外征之功,窦宪被授予三公之上的大将军之位。于是外戚窦氏就开始了专权。大将军自开幕府,撇开三公九卿的外朝,另立了政府。
    尝到甜头的窦宪又于永元三年(91)率军讨伐匈奴,北单于被打得节节败退。有军功者很容易被提拔。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何舞文弄墨的班固要弃笔换剑。这样一来,那些在政府出任要职的,都仰仗于窦氏的鼻息。
    像三公中的袁安和任隗这类骨气之士,只要窦氏一系的官僚有过错,就坚决毫不留情地予以撤职,据说被解职的高达四十多人。尚书仆射乐恢上书却不被关心,于是辞职回乡服毒自尽。尽管如此,骨气之士的抵抗还是触及不到外戚窦氏的内部核心。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