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63)

2025-10-09 评论

    清理外戚窦氏的正是和帝。史书记载,在五年后窦太后死时,和帝才知自己的生母是梁氏。实际上应该并非如此。之前他就已知晓自己和窦氏一族没有血缘,所以才会采取严厉的肃清措施,这样的看法显得更自然。
    西汉时代,大量外戚被诛灭。以吕氏为首的二十家外戚中,全身而退的只有四家。和帝想参考诛灭外戚的历史。时间是永元四年(92),纸张还远远没有普及。班固的《汉书·外戚传》中叙说了其中经过,但因是记载在木简、竹简上,所以没有那么多副本。
    和帝在这件事上的顾问是个叫郑众的宦官。
    ——谨敏有心机。
    《后汉书·宦者列传》中对此人有记录,所以这个宦官已经是不小的人物了。郑众制定了诛灭窦氏的策略。《汉书·外戚传》是和帝专门委托比他大一岁的清河王刘庆,这才拿到手的。刘庆曾经被立为皇太子,但生母宋贵人为窦太后所厌恶,被逼自杀,他也被废。刘庆从自己的哥哥刘伉那里拿到了《外戚传》。刘伉是章帝的长子,没有被立为皇太子大概是因为生母身份低微。就这样,以和帝为中心,他们开始了对《外戚传》中诛灭外戚部分的研究。
    和帝他们在等待外征中的窦宪返回洛阳。如果在他回到洛阳之前就起事,就可能会被掌控武力的窦宪所镇压。于是,当窦宪以凯旋将军的身份返回洛阳时,和帝把他和军队分开,发布戒严令封闭所有城门,悉数逮捕窦氏一党要人。这很可能是照着郑众的计划表来的。窦氏兄弟被命令返回封地,而一到封地就被逼自杀。因为是窦太后的兄弟,所以没有用诛杀的方式。窦氏兄弟中只有爱好学问的窦环因没有横暴的行为,和帝没有逼他自杀。
    《汉书》的作者班固很是可怜。因在窦宪的军队里任职,被视作窦氏一党,逮捕投狱,最终死在狱中。讽刺的是,他的代表作《汉书·外戚传》成了和帝发动政变的参考资料。
    4
    光武帝格外担心的外戚之祸,过了三代之后重现东汉朝廷。为强化皇帝权力而设立的“小政府”在另一方面也使得政治的运作变得更依赖于人而非机构。皇帝的亲信是外戚和宦官,所以东汉晚期的宫廷政治,正是外戚和宦官之间的争斗。从双方实力来讲,一般认为宦官要强于外戚。皇帝因会死亡而更换,外戚也会随之变更,而宦官受皇帝更换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了。
    肃清外戚窦氏一族的是宦官郑众,他是个机敏的参谋。在纸的发明者蔡伦所处的那个时代里,还是有像他一样优秀的宦官的。
    提起宦官,我们容易理解为受去势之刑的所谓“刑余之人”。当然有人是因为犯罪而被去势,但也有自愿去势的宦官。普通庶民不管有多大才能,要就职于宫廷、地方王侯或豪强家中都极为困难。一旦去势,就有相当大的需求,就职也变得容易。不少人并不是遭到刑罚,而是自愿(也有可能是根据父母之意)成为宦官的。日本有一段时期,非门阀的庶民要出人头地,只有加入佛教界一途。可见,有些无路投向仕途的俊才是以宦官的形式登上宫廷舞台的。在学问和才能方面,也许宦官比起官僚们要更胜一筹。西汉时代宦官很少为祸,所以光武帝没有预防到这一点。
    和帝的顾问郑众并非区区奴颜婢膝之辈。他所策划的政变干净利落地获得成功,所以可以认为他很优秀。对于宦官,士大夫史官们的评点非常刻薄,但如前所述,他们对郑众也送上了赞美之词。
    我还要谈一下佛教。佛教在东汉明帝时代传入中国,已是定论。汉武帝以后,来往西域的道路贯通了,所以不仅是贸易,思想和信仰的交流也自然通过这条道路进行。王莽时期,有一段时间里往来西域的道路曾经封闭,但东汉班超向西域各条道路进兵,为保障东西方贸易路线作出了贡献。班超派自己的部下甘英前往罗马,但甘英在途中听说前方路途艰难,于是折返。如果东汉到罗马的直接通道被打通,获益于中继贸易的沿路各城市就会陷入不利的境地,所以他们起码要掌握住主动权。
    人群之间有了往来,自然就会有思想和信仰的传递。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当然仅限于有记录可考的范围)是光武帝的儿子、二代明帝的异母弟楚王刘英。在楚王被加以谋反嫌疑的时候,明帝在诏书中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