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64)

2025-10-09 评论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
    明帝反复说楚王没有谋反的嫌疑。据说明帝和楚王兄弟关系很好,上面的诏书还说,明帝梦见金人而知佛教。这也仅是个传说而已。中国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据说是在明帝时期稍晚些时候建造的。
    明帝在诏书中也提到,楚王把黄老思想和佛教信仰结合了起来。于是我们知道,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很多时候是以老庄为媒介的。
    西域人的往来比起前代更为频繁,东汉的世界观也逐渐将佛教融合了进来,进而扩展。东汉的朝廷却与此相反,显示出逐渐收缩的趋势。
    尽管外戚窦氏被消灭了,却又出现了新的外戚邓氏。一开始和帝的皇后是阴氏,被废之后,邓氏被册立。接着,年纪轻轻的和帝在二十七岁时就死了。和帝生了十几个儿子,但可能是他有什么缺陷,孩子们都相继夭折。长子刘胜虽活着,却有“痼疾”,根本不能做皇帝。还有一个刚生下来百日大的小婴儿刘隆,被扶上位的第二年就死了,这就是殇帝。邓氏做了摄政的太后,她以和帝无子嗣为由,让清河王刘庆的十三岁儿子刘祜登基。清河王曾被立为皇太子,因生母自杀而被废,在前面已经提到。而他的儿子刘祜登基,也可以说是皇位恢复到本位了吧。安帝刘祜的父亲清河王三十岁时就死了,比他弟弟和帝多活了三年。东汉的皇帝真是可悲的短命。
    安帝即位的时候也出了问题。光武帝所期盼的骨气之士,主张“和帝已有长子刘胜,为何要立清河王的儿子?刘胜虽有疾却无痼,应该即帝位”。这是指责邓太后一族外戚为掌握权力而谋求让安帝登基。士大夫司空周章等人发动了政变,他们计划连宦官郑众、蔡伦等人一网打尽,所以局面就成了士大夫对外戚与宦官的斗争。政变以未遂告终,周章自杀,时间是安帝即位那年——永初元年(107)。
    安帝在位十八年间,有十四年是由邓太后把持着实权。邓太后有学问,施行儒家政治。她以史为鉴,吸取了外戚窦氏灭亡是因为忽视宦官势力的教训,留心于和宦官保持良好的关系。
    邓太后于建光元年(121)死去,此时的安帝已经二十八岁了。和帝十四岁时发动政变掌握了实权,与此相比,安帝直到邓太后死前一直束手无策。与其说是安帝愚昧,还不如说是邓太后高明。但是无论再怎么高明,死了也就没用了。
    安帝清除了邓氏一族,邓家许多人自杀。纸的发明者、文化的恩人蔡伦也在这个时候自杀,原因倒不在于他和邓氏有关系。安帝的父亲清河王被立为太子却未能即位,原因是他的母亲(安帝的祖母)因行厌胜(诅咒)也就是巫蛊被逼自杀。调查这件事情的是时任小黄门之职的蔡伦。因蔡伦报告说“事情属实”,安帝的祖母被逼自杀。安帝是在这件四十三年前的案子上为祖母寻仇。
    5
    安帝所处的时代里,君主不能只顾着私人的怨恨。
    旱魃、洪水、饥馑接连不断,连首都洛阳也陷入饥荒。可能是天灾,但更可能是人祸。
    匈奴分裂后,北匈奴就不具威胁性了,而跟汉有和亲关系的南匈奴开始屡屡侵犯国界。当时,高句丽在进攻东汉在朝鲜半岛上的领土。匈奴的强敌鲜卑在东北也有令人畏惧的态势。因马援的讨伐而被迫移居到西北的羌族,动向也不稳定。在远征西域的时候,他们马上被动员参加,心有不满是显而易见的。
    因班超的活跃,西域基本安定,七十一岁的他于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在离别洛阳三十年后凯旋。但西域再次变得不太平,东汉于安帝永初元年(107)撤销了西域都护。东汉再也不能发力于西域了。
    关于国家大事,在安帝周围跑前跑后的都是二流宦官和乳母的女儿一伙人。安帝亲政的质量要远远落后于邓太后摄政时。
    安帝的皇后是阎氏,她没有生下子嗣。安帝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李贵人所生的刘保。而李贵人被阎皇后所杀。阎皇后担心将来如果刘保登基,会向自己寻仇,因此设局废了皇太子。听从阎皇后所言、废了自己唯一儿子的安帝,与其说是愚昧,不如说是愚蠢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