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窦武计划诛灭宦官。当然他也是士人,对没品的宦官垄断政界应该心怀愤恨,或许他也想再现当年梁翼全盛时代的情形。士人的自负使他自恃大将军的有利地位,心理上的优势终于驱使他动手。和他志同道合的是太傅陈蕃,《后汉书》倾向于认定首谋是陈蕃。只是这两人的计划不够严密。相应地,宦官们在舆论和学生高调的批判合唱中变得神经过敏,有很强的危机感。谍报专家们筹划情报网,在宫廷周围活动。宦官知晓了窦武和陈蕃的计划,于是先发制人,控制了军权,陈蕃被杀,窦武自杀。
党人和各地豪强同气连枝,而宦官的立足点只有宫廷。正因如此,后者才会有更强的危机感。宦官们分析得出结论,认定因为第一次党锢处理过轻,而且老百姓又大声叫好,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剿灭宦官计划。而这一次就要用毫不留情的镇压来解决。于是党人被杀的有李膺及其以下一百多人,被禁锢的达到六七百人,逮捕投狱的太学书生则超过了一千人。党人五等亲以内,因门第获官职者一律免职,并处以禁锢。此即第二次党锢之狱,发生在灵帝建宁二年(169)。
骨气之士遍布全国,因此那些壮烈的故事才能广泛流传。但我们更关心的是,骨气之士为何不能对东汉政治发挥较大影响呢?《后汉书》引用了《论语·宪问》中的话来做解答
——道将废也与,命也。
这正是命运论。
党人的溃灭标志了宦官全盛时代的来临。从第二次党锢案到黄巾之乱的这十五年,我称之为铜臭时代。选拔官吏的标准应该是道德——孝廉,却变成了金钱。各官职都有各自相应的价格。
灵帝任解渎侯的时候曾经非常穷困,所以在做了皇帝后净想着赚钱,但府库中却没多少,因此在宫中西园开了府院,把那里当作一个官职卖场。郡守等有实际利益的职位值两千万钱,而有名无实的中央官职就没那么贵了,据说太尉值一千万。不过,宦官曹腾为自己的养子曹嵩花了一亿钱买下了太尉之职,是定价的十倍。钱的气味无所不在,真的是铜臭时代,只能说走上了一条破灭之路。
2
灵帝中平元年(184)爆发了黄巾之乱。朝廷充满了铜臭,没有丝毫理想和目标。此前皇后至少还出自豪门,而灵帝的皇后何氏却是个南阳(河南省)屠夫的女儿,并非士大夫出身。灵帝周围是张让、赵忠、夏恽等十个亲信宦官。世人称他们为“十常侍”。他们不像以前的郑众、蔡伦那么优秀,而是把和自己有关系的人派到地方上,专门压榨农民,中饱私囊。
不堪忍受压榨而逃亡的农民接连不断。和王莽晚期一样,造反集团成了逃亡农民的收容所。这一次,河北钜鹿有个叫张角的人创建了叫做“太平道”的信仰团体。因是道教的一派,故以老庄思想为根底,不过,或许也受到了一些佛教的影响。
太平道号称可以通过让病人忏悔并饮用符水治病,召集信徒。教祖张角自号大贤良师,自称是“黄天”神的使者。他宣称肉体和精神上的病痛都是黄天降罚,所以病人必须认罪。就这样,痛苦的人们集结在张角脚下。“太平道”眼看着壮大起来。
在所有的痛苦中,贫困无疑是占了压倒性的多数,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打倒腐败的政权。当时宦官手下的压榨十分凶狠。当然士人—地方豪强也是压榨阶级。本是信仰团体的太平道,于是改组为造反集团。此时不知是从哪里传开的,到处都在讲咒语一样的句子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如果苍天是指东汉王朝,那么这就是对它的死亡宣告。因张角是黄天的使者,这也是他将建立新政权的预言。而誓师就在甲子年,即中平元年(184),意思是革命将会成功。
张角把十余年间聚集起来的数十万信徒按三十六个“方”进行组织。方有大小之分,从一万多人到六七千人不等,指挥者被称为“渠帅”。方既是信仰单位,同时又是军队组织。被称为大贤良师的张角必定已经看透了东汉正加速走向灭亡的事实,所以他又冠名为“天公将军”,还分别授予两个弟弟张宝、张梁“地公将军”、“人公将军”的称号,目标显然就是造反了。前面提到的咒语一样的句子,也是太平道因期望起义时能有广泛响应而宣传的意识形态口号。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