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的信徒中还有中常侍徐奉这样的高级宦官。因此,张角对宫廷内的状况也是非常了解。另一方面,大量信徒中也可能混进了政府的密探。在预定起义之前,因密告者走漏风声,太平道决定提前发动。
太平道叛乱集团为了区分自己人和敌人,头上裹着黄巾,故被称为“黄巾军”。他们烧毁地方政府驻所,劫掠各地。地方官员早就逃走了。“党锢”以来,有骨气的士人就不做官了,所以担任官职的净是些胆小鬼,所以黄巾军很快从河北扩张到河南,甚至到了山东。朝廷受到的震撼可想而知。
朝廷中的宦官并非全都是奸恶之徒。因党锢受罚的许多人都对朝廷非常不满,如果不加以赦免,他们可能就会加入黄巾军。于是宦官吕强进言:“今请先诛左右贪浊者,大赦党人,料简刺史、二千石能否,则盗无不平矣。”左右贪浊者指的正是赵忠等十常侍。而吕强却因同为宦官的十常侍的进谗,被逼自杀。此外士人官僚中的郎中张钧毅然上书
——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民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宜斩十常侍,县头南郊,以谢百姓。
他也被投狱而死。两个发表正论的人虽被逼死,但吕强进言中提到的党人禁锢还是被取消了。这是因为事实证明抵挡叛军的官员都是胆小鬼,东汉朝廷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
黄巾军在存在密告且准备不足的条件下起兵,因此和各地的联系不是很顺畅,而且党人禁锢被取消,已经不能把地方豪强吸引到自己一方了。
朝廷派出的将军有北中郎将卢植、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朱儁在交趾(越南)发生叛乱时率兵平定,立有功劳。皇甫嵩在长社(河南省)被黄巾军包围的时候,率援军赶来的是都骑尉曹操。《三国志》的英雄从这次黄巾之乱起开始登场。曹操这回是初次登台。
负责征讨的将军是士人,而作为直属皇帝的监军,宦官也被配属军中。他们如果得不到贿赂,就不会为主帅作有利的报告。卢植因未向宦官左丰行贿,被报告“广宗城(河北省)的敌人明明很快就能击破,但他偃旗息鼓,坐等敌人被老天爷消灭”,震怒的皇帝命令将卢植用囚人的槛车押运送回。
被派去广宗替代卢植的司令官是东中郎将董卓。他是曾以西域戊己校尉的身份出征西域的猛将。以董卓之力也未能攻破这座理应很快就能拿下的广宗城。
中平元年(184)三月,征讨军整编完毕,到了十月,终于攻破了张梁守卫的广宗。另外,天公将军张角此时已经病死。张角之死是黄巾军势力一蹶不振的原因之一。十一月,皇甫嵩在下曲阳(河北省)进攻张宝,并斩了他。表面上黄巾之乱被平定。之所以称为表面上,是因为各地响应的叛乱纷起,连甘肃、山西、湖北都发生了叛乱,所以不一定就能说是平定。他们采用黑山、白波等各种各样的名字,广义上也可以称作黄巾系。可能是通过《三国志》,据守山西的造反军的大名“白波”甚至传到了日本,日本人称盗贼为“白波”便由来于此。
说黄巾军已被平定不一定确切。比如,黑山贼的头目褚飞燕等人被朝廷任命为两千石的中郎将;白波军也在后来献帝从长安返回洛阳时负责圣驾的守卫;青州三十万精锐黄巾军和曹操军合并了。曹操能够把持朝政,是因为他有雄厚的势力,而曹操之所以一下子变得强大,是因为吸收了青州的黄巾军。这样看来,还是可以把东汉王朝的覆灭原因归结于黄巾军。
3
《三国演义》大体上从黄巾之乱开始,而其后的情节中有很多地方为读者所熟悉。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黄巾之乱后的论功行赏。包括中常侍张让在内的十二个宦官成了列侯。他们并未上战场,功劳全来自于在皇帝身边参与制定作战计划。党锢之禁虽然解除,但东汉朝廷依然是宦官的天下。
说宦官坏话的人受到了处罚。皇甫嵩曾斩了黄巾军的地公将军张宝,立有这般功劳的他因拒绝了张让借钱五千万的要求,被以“过度使用军费”的理由撤了车骑将军的职,食邑被削去六千户。更有甚者,曾上言“天下大乱是宦官之罪”的谏议大夫刘陶死在狱中,这在人们意料之中。刘陶曾是洛阳太学的学生运动首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