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78)

2025-10-09 评论

    据说有很多人因旱魃导致饥荒而舍弃了土地,移居到南方。比起以洛阳为中心的晋朝大本营一带,吴、蜀开发的南方更好一些。最让人心动的是那里有丰富的水资源。
    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了八王之乱。尽管没有即帝位,晋王朝的实际创始人还是司马仲达。司马师、司马昭兄弟都是他的儿子,所以昭的儿子炎登基后,武帝(炎)就是第三代。第四代的惠帝司马衷是个昏君。当他听到百姓饿死的事情,歪着头说既然没有米为何不吃肉,这件事被正史《晋书》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武帝之所以不废掉这个白痴儿子,是因为孙子遹很优秀,自己的期望在孙子身上。
    惠帝的皇后贾氏没有生下儿子。皇太子遹的生母是出身民间的谢氏。贾氏在腰身装入稻草假装怀孕,实际上找了个养子,打算让其登基。因丈夫愚笨异常,所以这等伎俩很容易就成功了。皇太子被废是在元康九年(299)十二月,次年三月被杀害。这是八王之乱开始的标志。
    司马仲达之子(师和昭的弟弟)赵王司马伦,和武帝弟弟的儿子齐王冏发兵,将贾皇后及其一党尽数杀死。
    赵王亲登帝位,把惠帝架成太上皇,对此感到不满的齐王联合了堂兄弟长沙王、成都王(两人都是惠帝的弟弟)和司马仲达弟孙的河间王,杀了赵王,再次恢复了惠帝的帝位。看上去动乱似乎是结束了,诸王返回了各自的封地,齐王以大司马的身份辅佐惠帝。
    权力宝座里藏着魔鬼。齐王沉溺酒色,不问政治。刚刚回国的三王再度率兵攻入洛阳,杀了齐王。之后三王变得不和,河间王和成都王联合进攻长沙王,将其烧死。接着,取代了齐王的成都王辅佐惠帝,废了惠帝的新皇后羊氏和皇太子,自己做了“皇太弟”,可以说宣告了接下来就是自己即位。这受到了东海王司马越(仲达末弟之孙)和豫章王司马炽(惠帝的末弟)的攻击。
    逐条说明其中经过,这显得很无聊。皇后羊氏被废又被复位,惠帝被带到长安又回到洛阳。不明所以的混战连续不断,成都王和河间王都被杀了。其间惠帝也结束了他的不幸生涯,他的末弟豫章王司马炽即位,由八王中仅存的东海王辅佐。时间是光熙元年(306)。长达八年的战乱发生在歉收和饥荒之间,的的确确是人祸。战争自然要动员壮丁,因此在人口减少的同时,劳动者中的年轻人还要被驱赶加入战争,粮食不歉收是不可能的。不止是拉壮丁,八王为了取胜而不择手段,甚至还向鲜卑和匈奴借兵。南匈奴的首领刘渊就这样被拉到了成都王的阵营中。
    3
    匈奴各部族看到了晋朝内战、四海鼎沸的现状,认为这是兴邦复业的绝佳时机。“复业”这个词自然会让人联想起冒顿单于曾围困汉高祖于白登山的年代。如前所述,游牧帝国因优秀领导而得以建立。当时,匈奴诞生了一位叫刘渊的大人物。
    之所以以刘为姓,是因为汉朝公主嫁到匈奴,结下了姻亲关系。刘渊以回去集结兵力为借口,离开了成都王的阵营,后被各部族拥立为“大单于”。他手下集结的匈奴兵有五万,永兴元年(304)十月,刘渊称汉王,四年后称帝,改元永凤。
    刘渊麾下不仅有同族,还有匈奴别部的羯族加入。羯族首领是个叫石勒的优秀人物。刘渊不仅要从晋独立出来,还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既然决定要统治中原,官制上就没有采用游牧的匈奴那一套,而是基于汉朝制度所创立。刘渊的目标是拿下晋朝国都洛阳,但他在目的即将达成之前的310年死去。太子刘和被自己的弟弟刘聪杀死,虽说是发生了家族内乱,但刘聪被父亲授予大司马、大单于,掌握兵权,所以他可能就是比哥哥更有才能吧。刘聪将内部纠纷控制在最低程度,也并没有受到父亲之死的影响,仍然按原计划攻下了洛阳。
    辅佐晋怀帝(司马炽)的东海王(司马越)向全国发出檄文,但没有一支军队前来救援洛阳。因八王之乱,国内基本上没有像样的军队。国家将亡,怀帝却给心腹送去诛杀东海王的密诏。东海王抓住了送信的人,得知此事后悲愤而死,将后事托付给太尉(国防部长)王衍。
    王衍不但没有支撑国家的打算,反而策划着从孤立无援的洛阳逃走。东海王之死是个好机会,他就有了守护灵柩返回东海(山东省)的借口。不过,皇族、贵族还有名门都嚷嚷着“我也要我也要”而申请随行,人员数量达到十万之巨。其中自然也有一般的市民。没有人再留恋陷于饥饿和内乱中的洛阳。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