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77)

2025-10-09 评论

    中国人对人种的身体特征不感到好奇么?我的解释是,中国自古以来,在中原周边就是多民族杂居,所以并没有特别对此感到稀奇。连推翻殷的周也只是记述说是赤发部族。比起天天能看到的不同身体特征,古代中国人对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之处更感兴趣。
    关于匈奴的源流演变有多种学说,如沙畹(édouardChavannes,1865—1918)的土耳其说,施密特(Schmidt)的蒙古说,白鸟库吉的蒙古族+通古斯说等。其中我想关注的是拉克伯里(T.Lacouperie)的说法。此人的中国文明西方起源说太过于牵强,但他提出的匈奴并非种族名而是政治团体名的说法,虽然出人意料,但我认为这不是单凭拍脑门就能否定的。
    从亚洲到俄罗斯的草原,蒙古、土耳其、伊朗、通古斯、斯基泰等许多种族在此过着游牧生活。游牧中为了防范敌人袭击和掠夺,保卫日常生活,他们实行集团制并武装了起来。因受限于牧草地,大集团不适合游牧,所以可能采取了中小集团互相联系的形式。不一定就得是同种族。于是多种族联合就成立了。特别是当杰出的领导者出现后,各族为寻求游牧生活的安全,超越了种族之分,进入那个人的保护伞之下。可以把拉克伯里的“政治团体说”解释成这个意思。
    冒顿单于、成吉思汗、帖木儿等时代,草原上突如其来地出现了游牧民的世界帝国。他们的崛起是一眨眼的事情,但崩溃也很快,不知不觉就完全消失了。一般认为有个主干种族可能拥有优秀的领导人,同时还有很多其他游牧种族也会参入进来。如果没有了优秀的领导人,联合体的消散就在情理之中。
    如果看史书中对匈奴的记述,可以发现有五千左右人口的“部”,其下还有小型帐篷群,被称为“落”。中国古文献中的所谓“部落”,可以肯定地讲,就出自于对游牧民族的记述中。部不是最大的单位,还有部的联合体,这取决于领导者的资质,既有把它做大做强并管束住的,也有被迫解体的。
    在中国统一终于完成之际,可以发现草原各民族之间有了新动向。一般认为是这种连环相撞,促生了欧洲的民族大移动。
    2
    魏在建国之初设立了“九品中正”制度。魏发愁于人口过于稀疏,同时也因人才匮乏而烦恼。并且,汉朝持续了四百年,官职、制度变得异常复杂,必须加以整理。西汉拥有六千万人口,而魏吞并蜀后人口总算达到了五百五十万,所以对魏来说,官制之冗余可想而知。“九品中正”的立案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陈寔的孙子陈群。
    为了除去重复非必要的部分,魏对官职开始了排号。分为上中下等,在每一等上又设上中下三级,于是就有九级。上上为一品,上中为二品,上下为三品,中上为四品……三公、大丞相、黄钺大将军(受皇帝全权委托的大将军)为一品,车骑、骠骑、各大将军为二品,阁僚级别的九卿、尚书令等为三品,刺史、校尉为四品。因乱世还未安定,所以总体上武职的级别被定得更高一些。
    给官职排名并不那么困难,而给人排名就难了。负责这项重要工作、鉴定人物的人被叫做“中正”。中正决定的品级被称为“乡品”。自东汉以来人物评论渐盛。每月的旦日都会集中举办评论人物的沙龙,这就是“月旦”这个词的由来。魏自曹操起就有了这样的传统,在给人物定等级的时候,注重能力甚于注重其人格。中正认定为“三品”的人物是乡品,在就任官职的时候要低四品,也就是从七品官开始。即便有误认,因从低四品开始,所以可以中途停止,也就是设下了所谓的缓冲带。
    到了晋代,九品官人法把门阀放到重点,而不是能力。叫做中正的政府机构就相当于所谓的人事局,已经腐败到了被叫做“奸府”的地步。晋名臣刘毅主张将其废止,在上疏中有这样的名句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寒门指的是贫困且无背景的家族。如此出身的人,不管有多大的才能也不能就任上级职位。再看下级职位,根本见不到势族——也就是出身名门的人。他们即使没有才能也占据着高位。
    晋代正是门阀政治大兴的年代。虽然地震、暴雨、暴风、旱魃、瘟疫流行的记录很多,但大多是人祸。之所以不能采取恰当的善后措施来应对灾害,是因为负责人的位置被仅有门阀却没有处理实务才能的人所占据。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