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派中也有像魏徴这样的,主张应在此时杀了世民。这说明,派系斗争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李世民也上诉说哥哥想杀自己。为此高祖回应:“那就明早听你们两人说。”大概是决定让他们当着自己的面修复关系。
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政变。《资治通鉴》说“建成性颇仁厚”,人缘好,也无大过。所谓和后宫女性淫乱之类,可以认为是胜利方随意的曲笔。皇太子在父皇面前只要光明正大,就不会有问题,所以李世民只有大逆转一个办法了。
如果被天子召见,皇太子也必须觐见。因是紧急时期,皇太子有武装兵保护,由玄武门进入。玄武门相当于宫殿北门,要通过就必须有符籍(进入宫殿的通行证)。尽管带着两千武装兵,但持有符籍的人不会太多,所以大部分人在玄武门外待命,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仅带着少量护卫,就进了玄武门。
玄武门的守备队长常何曾是皇太子的旧部,因此皇太子对他很放心。然而常何多半是被收买了,因为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了伏兵。只要常何不属于李世民一方,李世民就做不到这一点。
就这样,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干脆利落地杀了。这是背叛和暗算。让高祖说出兄弟一同觐见的话,不过是为了引出皇太子。
20世纪初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大量古文书,其中大部分被斯坦因(AurelStein,1862—1943)和伯希和(PaulPelliot,1878—1945)等人带了出来。常何的墓志铭就在伯希和带出的那部分中,就是如今收藏在巴黎国民图书馆中的2640号文书。政变发生于武德九年(626),而三年后常何升任将军,做了两千石的中郎将。
李世民不止杀了哥哥和弟弟。建成和元吉各有五个儿子,都被一个不留地杀掉了。
这一年,高祖六十二岁,李建成三十八岁,李世民二十九岁,李元吉二十四岁。政变发生于六月,八月高祖退位,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元,是为贞观元年(627)。
2
李世民是杀害兄弟的篡夺者。正因如此,他就要做个明君,创造出明君的传说。他把弟弟元吉的遗孀纳为自己的妃子。在伦理观极严的中国,有很强烈的意见认为,不管他再怎么英明神武,这种事也是无法容忍的。这被说成是和狄夷没什么两样。前面已经提到在匈奴和突厥,儿子继承生母以外父亲妻妾的风俗,以及义成公主嫁突厥后,做了父、子、弟三任妻子。在汉族看来,这在伦理上是无法原谅的。
唐王朝的建立者也是鲜卑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的后裔。虽然李渊自称是西凉李暠的七代孙,但如果是这样,他就是汉族了。不过,唐代李氏仍然是鲜卑的说法也很有力。北魏孝文帝时因禁止胡姓,鲜卑采用了汉族式的姓,其自身的血统世系就不清楚了。有一种说法是,唐代李氏原是鲜卑大野氏。就算李渊是李暠的七代孙,但他的母亲独孤氏是独孤信的女儿,毫无疑问属于鲜卑系。李渊的妻子窦氏,因她母亲是宇文泰的女儿襄阳公主,因此就相当于北周武帝的姐姐,不用说也是鲜卑族宇文部出身。隋代杨氏也自称是后汉太尉杨震的后裔,但明显混有浓厚的鲜卑血统。
从巩固唐王朝基础的层面来说,太宗李世民毫无疑问是个明君。他在政变后把皇太子派的魏徵叫来,质问他:“为何你要挑拨我们兄弟?”此时魏徵的回答是:“这是因为皇太子不听我的意见,没有杀掉你,所以才遭此大祸。”不得不说这真的是非常大胆的回答,估计魏徵已经做好被杀的心理准备了吧。太宗赦免了这位魏徵,之后加以重用。不畏死而言事的人是难得的谏官。
虽然有八柱国之一的家族背景,但要是说起运营整个国家机构所需的人才,仅靠自己族系里的臣子是不够的。可能本族系里的臣子是少数,而且是打理李家杂务的干事,因此没什么杰出的人物。玄武门之变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尉迟敬德,其实是打跑留守太原齐王李元吉的刘武周的同盟。他在太宗收复失地战中成了俘虏,因有可取之处而被赦免。前面提到魏徵曾是皇太子派,不过在那之前他是李密的部下。徐世勣曾经是翟让的部下,之后成了李密的下属,后因军功被赐姓李,改名李世勣。为了避讳太宗,这位将军去掉了世字,取名李勣。至于李靖,如前所述,他在向身在扬州的炀帝急报李渊谋反的路上被捕,被杀的关头是李世民救了他,后来才当了将军立了功。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